立足“本体” 巧设“比较”
发布时间:2015-03-13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立足“本体”  巧设“比较”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刘花

【摘要】:“比较法”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进行对比,以发现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笔者立足于“本体性”教学,基于自身课堂实践,归纳总结出若干适合运用“比较”的教学情境,以分享教学经验。

【关键词】:比较法 小学语文 本体性

近年来,随着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关注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观点后,小学语文界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语文本体性教学”的讨论和实践热潮。笔者基于此,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尝试,试图寻找出点亮“语文本体性教学”之路的一点“星火”。

比较,顾名思义,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进行对比,发现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比较,需建立在学生读懂文本信息上,通过合并、归纳、区分等,对信息进行重新处理。“比较法”除了能加深学生有意记忆,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更能促进学生“意会”本体性教学内容,切实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比较,分为“求同”和“求异”两种思维路径。教学目标不同,选用的思维路径也有所区别。

一、           比中求同,感知同类文体特点

求同,即通过发现、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中的共同要素,以推测这一类别的信息的共同特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课文《牛郎织女》是四大民间故事之一。由于中年段已经学习过《日月潭的传说》,学生对这类文体并不陌生。但根据中年段学生特点,以往的学习仅停留在读故事、说故事层面,未触及民间故事的本质。随着高年段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除了了解故事的内容外,还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适当了解民间故事的创作目的和价值。

课文学习接近尾声,我适度拓展,指导学生读了四大民间故事的其余几篇——《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并思考两个问题:这几篇民间故事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这些民间故事能够在老百姓中间广泛流传?默读几篇文章过后,学生们开始交流他们的发现。

生:我发现这四则故事都是爱情故事。

师:是啊,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生:我发现这四则故事都是悲剧。

生:故事中的两个人最后都没能在一起。

生:都受到了别人的阻挠。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因为他们双方的身份地位很悬殊。

师:是啊,以前的婚配讲究门当户对。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其实都是现实生活中一类人点的代表。以《牛郎织女》为例,你知道他们分别代表哪一类人么?

生:织女代表非常有钱,地位比较高的那类人家的小姐。

师:大家闺秀。

生:王母娘娘代表有钱人家。

师:达官贵人家的长辈。

生:牛郎代表贫民。

师:穷苦,身份卑微的老百姓。老牛呢?

生:老牛像长辈。

师:像个老者。看来,民间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是现实生活中一类人的缩影。民间故事是来源于人民的真实的生活的,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现状。

师: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民间故事广泛流传呢?

师:可以结合下当时的社会环境谈下。

生:当时他们不允许自由恋爱。

师:那时候要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什么偏偏这几篇和当时环境不合的文章流传呢?

生:这是老百姓所向往的。

师:是啊,民间故事还高于人民的生活,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生活和自由恋爱的无限向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三学段的学生要能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学生对民间故事的创作有了较深的了解,为今后自主阅读民间故事,领悟故事主旨打下伏笔。

当然,“比中求同”的方法也可帮助学生感知同一类型的文体的特点,如说明文、小说等,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做准备。

二、比中求异,感悟文本表达特色

与求同不同,“比中求异”,强调发现、提取信息中的不同要素,以明晰信息各自的本质特点。这种思维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方法对学生自主感悟文本各自表达特色有重要作用。

1、题目拟定有深意

如果说眼镜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有时候一个好的文章题目,在吸引读者的同时,也为读者理解文章主旨打开了一扇窗户。如何拟题?拟怎样的题?是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一大难点所在。因此,“拟题”是学生检查语文能力高低的重要手段。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第三单元第9、10课——《小草和大树》、《轮椅上的霍金》都是传记类写人叙事的文章,勃朗特姐妹和霍金虽然都遭受了命运的残酷打击,但最终都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进行单元教材分析时,我就特别关注了这两篇文章的的题目。虽然文本内容类似,但题目却有各自的特色。因此在制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时,我就拟定了 “认识课文题目的特点,初步了解拟题的技巧。”这一教学目标。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我在两篇课文的教学中分别了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比较拟题教学第9课《小草和大树》时,在出示课题后,先请学生针对题目提出自己的疑问。有同学就提出“文章写的是勃朗特姐妹的故事,为什么要以‘小草和大树’为题?”我赶紧顺势而问:“如果是你,写了这篇文章后,会以什么为题?”学生有的说“勃朗特姐妹成功记”、“勃朗特三姐妹的故事”……应该来说,这些回答都是学生真实拟题水平的体现。在学生回答后,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文本,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后再来思考题目拟定的深意。

环节二:比较读题。《轮椅上霍金》相较于《小草和大树》与学生日常拟题的水平较为接近。因此,教学第10课《轮椅上的霍金》时,我直接指名学生读课题。有的学生重读了霍金,有的学生重读了轮椅上的。通过学生比较发现——指向不同,重读的词语也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关注课题用了修饰语——轮椅上的。

环节三:比较文题。在两篇课文学完后,我又出示了两篇课文的题目,请学生思考:两篇课文的内容相似,但是课题却不同。请比较两篇文章题目各自有什么优点?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指出《小草和大树》这一文题引用了文中骚赛的话,与文章的内容有呼应,同时,和我们日常写人文比较直白的拟题相比,更吸引人,也更能表现出勃朗特姐妹成名前和成名后的变化,更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有的指出《轮椅上的霍金》更好地表现出了霍金身体的特殊性,能更突出霍金身残志坚的品质。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我相机总结:一个好的题目能更好地突显文章中心;巧妙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能让题目更吸引人;题目可以与文章内容相呼应;写人文题目的可以关注人物的特殊之处。

 虽然这三个教学环节并不是在同一篇课文的教学中进行,但目标指向却是统一的。在这一番比较之后,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开始有意识地关注课题。如《姥姥的剪纸》一文教学中,有同学就提及“这篇文章看似写剪纸,其实是写姥姥,姥姥的剪纸饱含着姥姥对我的爱,姥姥的剪纸就是姥姥的象征,课文以‘姥姥的剪纸’为题,更生动也更有吸引力。”

2、题材选择有讲究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通过描写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的外形,想象这株柳生长过程,并将其与家乡灞河边的柳树进行比较,赞扬了这株柳顽强的生命力和蓬勃的和生机。解读教材时,我主要围绕两大问题展开:其一,柳是极其平常的植物,而文章所描写的柳却如何与众不同,是什么让柳树从平凡走向不平凡;其二,课文描写的是青海高原的一株柳,为何花较大笔墨描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应该说,这两大问题,也是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两大矛盾点,它们既指向了文章主旨,又指向了文章写作方法。

     围绕两个问题,我教学中让学生做了以下几个层次的比较:

第一层次:比较读。指名学生读课文,通过朗读比较,了解课题所要表现的重点所在,即哪里的柳?多少柳?青海高原上的什么?这第一层次的比较为以下的两个环节的比较埋下伏笔。

第二层次:比较柳。学生自主谈谈生活中对柳的认识,并将其与青海高原一株柳比较。学生分别从“柳的外形”、“柳的生长地”、“柳的生长习性”等方面比较,从而得出——生活中的柳是平凡的,而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不平凡的。随后,教学就围绕这一矛盾点展开。

第三层次:比较“文”。这里的“文”有两层含义,一指课文,二指被修改后的课文。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学生通过想象画面等教学活动,已经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的不平凡有了较深入的了解。随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照理文章到这里已经可以结束了,为什么课文还要接下来去家乡灞河边的柳。这段文字能不能删去?说说理由。”如果说第二层次的比较只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立体的“柳”的形象,而第三层次的比较直指文章的写法,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一个立体的文章结构。

三个层次的逐渐推进让学生意识到,“写什么”和“怎么写”是有学问的。看似平凡的题材,如果能发掘其特殊之处,也能成就文章的不平凡;看似不平凡的题材,如果还能特别的习作方法,终将成就文章的亮点。

当然,“比中求异”的教学方法在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等方面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此不做详细阐述。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是小学语文本体性教学的本质体现。只有真正立足于“教语文”,以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为出发点,那么无论是“求同”还是“存异”都将指向小学语文的本体性教学,为学生真正地学好语文这一基础学科,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