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转变,让学生在说明文中汲取语文滋养
发布时间:2015-03-13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三重转变,让学生在说明文中汲取语文滋养

                      ——观《埃及的金字塔》一课有感

         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                            黄   妍

【摘要】:在苏教版教材中,涉及大量说明文,有着很强的育人价值,但是说明文教学常常游离在语文教学的边缘,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块鸡肋”。在新课标的引导下,笔者思考如何在说明文的学习中让学生汲取更多的语文滋养?薛法根老师的《埃及的金字塔》一课给笔者许多启迪。

【关键词】:说明文  语文滋养  语言运用

    在苏教版教材中,涉及大量说明文,介绍动物、科技、建筑等,内容覆盖面广,专业知识含量高,而文章语言较记叙文、散文更加理性、专业、逻辑性强。小学生有着天生的好奇心,说明文这样的特点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而忽略对语言的关注。因此,说明文教学常常游离在语文教学的边缘,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块鸡肋”。

在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性质的定义明确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堂的聚焦点,是语文课堂的本体性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程区别其他课程的独特价值。由此,即使我们在教说明文时,我们关注的重点仍然是语文素养,是对理性、逻辑的语言的感悟,对严谨、深刻的语言的体会。说明文也应实现纯语文教学,通过重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思考习惯和思考方法,实现对学生发展需要的终极关怀。

回观薛法根老师《埃及的金字塔》的教学,他课堂中的三重转变实现了学生在说明文学习中语言能力的拔节生长。

一.以语言为根,从知识积累转向言语吸引

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儿童的言语与成人的言语最大的不同在于情境性、情绪化。只有语言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他们的言语系统才会被调动,才会活跃的组织、运用语言。  

在《埃及的金字塔》一课教学中,薛老师一开场就和学生有了如下的互动:

师:同学们,预习了吗?读课题。《埃及的金字塔》介绍了金字塔 的常识,你记得吗?

生:埃及的金字塔是坟墓。

师:请你写在纸上。(学生把内容写在老师发的纸片上)

生:有胡夫金字塔。

生:介绍了金字塔的结构特点。

师:是什么形状?

生:锥字型。

师:很好,写下来。

师:刚才写纸片的同学把知识点举起来,有关金字塔的知识点都写在纸上了,把这些知识点都放到你的脑海里,什么感觉?

生:太凌乱。

薛法根老师聊课式的导入看似简单却充满智慧,此导入环节地设计巧妙地对学生进行了言语辐射,让学生从一上课起就沉浸在语言文字感悟、运用的快乐之中。首先,检测了学生预习时对课文内容的熟悉情况,利用学生对金字塔的兴趣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调动了学生语言运用的激情和活力。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对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起点有所了解。其次,在交流过程中,引导表达模糊的同学说清晰,表达啰嗦的同学说简洁,表达有偏差的同学说准确,表达意思相同的同学进行归类,潜意识地渗透了良好语言运用习惯的养成。在交流过后的追问,把文章的语言由散点扩展到篇章,增强了学生对语言谋篇布局的认识,引导学生探索语言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二、以顺序为纲,从言语表象转向言语逻辑

对于言语的认识包括音、形、意及言语的逻辑关系,由浅入深。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培养有其延续性和阶段性。2011版新课标在高年段的课程目标中提到“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可见,言语的内在逻辑关系是高年段语文教学中需要突破的重点及难点。

【课堂回顾】

师:放下纸,快速浏览课文,看一下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的,先归归类,再排排队,给三分钟时间让学生看书,然后拿自己的知识点来排队

师:这位同学太好了,他在编序号太好了,叫什么名字?xxx真的很能干。

(老师在不停的巡视)

师:这位同学太好了,有些数字都圈出来了

师:这位同学不太好,到处划线,我在你脸上画这么多线你高兴吗?要画重要的词,因为知识点都是散落在文章当中的。

师:归好类,排好序的举手

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它是怎样串联起来的?

师:你来指挥,让我们刚才写在纸上的同学排队

师:首先你应该怎么说,这么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报到的上来

(连找了三遍才找到)

生:先写了地理位置,然后写了巨大的角锥形建筑物,(从左到右)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坟墓,建造的年代,写了金字塔的形态(这里和角锥形重复),轮到你了,写了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具体介绍了胡夫金字塔(站在边上合适吗)(站在胡夫金字塔后面,因为他具体介绍了金字塔,只能站在后面)自己想好了站位置,继续站在后面,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全部工程用了(我觉得他不一定站在旁边,(学生站的位置除了问题,老师在引导)

讨论:生:我觉得站在旁边,我和她写的都是建造方法

师:还有知识点是它们是古埃及的象征,他是一个总结,能不能像胡夫金字塔那样领导一下。

师:五个人太多了,能不能归归类?

一个学生拉了一个学生到后面

师引导学生辨析同学位置的调整是否正确。

师:它们站的顺序是课文的顺序

师:如果按照知识点归类,可以如何排序?

生:建造的位置、建造的年代,外形、用处、归纳自己数量

老师继续梳理   位置、年代、金字塔是智慧的结晶(最重要,排在最前面)

师:这样排舒服吗?生:舒服了

师:这叫顺序

   《埃及的金字塔》是苏教版五下的一篇说明文。薛老师在课堂上花了近18分钟的时间,精心设计了游戏排序的活动,有效地推进设计,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点拨。

1.播撒“序列”之种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不断强化学生语言序列意识,教师从话语表达到环节设计不断强调“序列”一词,薛老师在孩子心中巧妙地三次播撒“序列”的种子,有的放矢地逐步推进。

第一次:任务布置以“序”为核心。教师向学生布置如下任务:“放下纸,快速浏览课文,看一下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的?”(停顿了一会儿)补充:“先归归类,再排排队。给三分钟时间让大家看书,然后拿自己的知识点来排队。”“怎样串联”、“归归类、排排队”“排队”,通过这些词的反复出现,不断强化目标,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中重点关注语言序列。

第二次:教师点评以“序”为节点。在学生自主学习,圈画之时,教师有如下两次随机点评:

 师:这位同学太好了,他在编序号太好了,叫什么名字?xxx真的很能干!

师:这位同学不太好,到处划线,我在你脸上画这么多线你高兴吗?要画重要的词,因为知识点都是散落在文章当中的。

    这两次点评都与序列有关,教师通过确立学生榜样,纠正不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是否围绕“序列”展开,两次点评为学生围绕问题的正确思考,为后面活动的有效开展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第三次:游戏活动以“序列”为主题。虽然排序多出现在数学课堂上,但是这里的巧妙迁移让学生的体验活动紧紧围绕“感受文章知识呈现的序列”这一教学目标,并且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排序、归类的阅读方法,体会语言内在的逻辑关系。

2.绽放“序列”之花

    薛老师在游戏中深入引导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写作顺序,掌握了运用归类、排序的方法呈现“序”。前16分钟的教学师生、生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材深入对话,学生体验到了教育内容的价值。薛老师在此时,向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他们站的是课文顺序,如果按照知识点的归类,还能怎么调整顺序,让站在前面的同学少一些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思维热情再度被点燃,思维不再受到书本文字所限,畅所欲言,在生生、师生互动之中达成共识:文章可以按照建造的位置,建造的年代、形态,金字塔是智慧的结晶三方面归类,同时金字塔是智慧的结晶最为重要,顺序可以调整至最前方。在薛老师这一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通过思维碰撞优化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师生共同创造出了新的作品。这个问题让学生从顺序的理解走向实际运用,顺着言语形式的教学,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中得到了生长。

三.以学生为本,从教学语言转向学习语言

语言失去情境就丧失了其生命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并不是意味着抛弃文本中的人文价值,舍弃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机械地传授言语知识。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语文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化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在实践中积累语言,在体验中运用语言。

学生在学习《埃及的金字塔》一文时,整堂课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因为在课堂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勾连平等的对话主体、创设生动的实践形式、给予充分的体验时间。

1.勾连平等的对话主体

对话,是人格对等基础上的心灵相约;对话,是相互信赖氛围中的精神搅动;对话,也是教学相长情景下的切磋探讨。[1][②]“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要站着学语文,平视伙伴、老师、甚至是教材文本,这是学生学好语言文字的正确态度,这也正是说明文严谨、深刻的语言的育人价值。这种平等的阅读习惯在说明文的教学过程当中因为知识的趣味性和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好奇而丢失。

薛法跟老师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课时主动地为学生架构起于编者对话、与教师对话的过程。首先,薛老师引导学者走近编者,思考埃及金字塔浩渺如烟海的知识中,编者紧紧围绕了“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是埃及人智慧的结晶”来选择材料的重要意义。体会“目的不同,取舍有别”的语言组织的有向性。其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有主动质疑的精神,教师对学生的此语言学习的不足有一定的关照,追问:“这篇文章写的好不好,真的好么?”特地精心设计了质疑老师、质疑文本的两个对话环节,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敞开心扉,将自主体验和理解注入到文本的表达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启迪了思维,尊重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给学生倾注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2.创设生动的实践形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五年级的学生仍旧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游戏充满了热情。排序的语文实践活动是一个具有整体感的教学活动设计,将排队的游戏活动引入到交流的过程之中,使教学活动既充满学习的味道,又洋溢游戏的欢乐。学生在组织排队过程中将的“序”概念立体化;根据站位的引导,将“总分”逻辑概念形象化;根据每个主题排队人数的多少,将写作中“详略得当”的概念生动化。这个排队理解文章写作顺序的游戏自然地展开,循序渐进的引导和拓展,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

同时,游戏的介入激发了学生对文本二度思考的兴趣,唤起了学生的灵感和表现欲,学生眉飞色舞,自由表达,民主交流,高年级的课堂也充满趣味。

3.给予充分的体验时间

     对于说明文的教学,我曾陷入过这样的怪圈:每一次我都会去关注说明文的顺序,但是总感觉每一次讲学生都是似懂非懂,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在我反复的讲评中提升。回观薛老师的这样课,我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每一次的教学都是浮光掠影,匆匆而过,其实还是流于形式。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用语言的过程,文本是先于阅读而存在的一种凝固的物质形态,这种物质形态是一些线性排列、静止不动的文字符号。学生从辨认到理解到流畅地沟通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所以说明文的教学过程中就要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在教师点拨下,给学生充分地默读、批注学生互动交流,以提升阅读感悟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

     对于《埃及金字塔》这篇内容通俗易懂的文章在初读时,薛法根老师给了学生三分钟的时间。为了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顺序,薛老师又花了近18分钟的时间,通过默读、游戏、交流等多种手段加深学生的阅读,使学生对文章表达顺序的理解透彻、扎实、深入。

  

 每篇说明文,我们都像薛老师那样,为学生着想,立足语言,与文本对话,学生在说明文中也能汲取丰厚的语文滋养。



[1]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  201210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