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 研究意义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5-03-13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 研究意义的几点思考

[ ] “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的真正内涵,是通过课型,以“方法指导”为依托,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建构方法,通过序列化的课型“用方法”,从而“以一个点,拉出一条线,形成一个面”。获得学生课外阅读品位及阅读能力的真正提升。

[关键词] 课外阅读课内指导  必要性   价值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体的书。”新《语文课程标准》不光对各年段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明确的数量要求,更列出了一系列小学生课外阅读必读书籍。

课外阅读是学生课堂以外进行的独立的自由的阅读行为。它能克服课内阅读数量有限的不足,是拓展学生阅读视野,积淀优秀语言文字,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心灵熏陶,最终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内指导”的必要性。

(一)放任性阅读的弊端。

正是明确了课外阅读对于每一个孩子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所以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十分重视对孩子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习惯的培养。推荐适合孩子看的书、培养孩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我们不禁要问:课外阅读是否只要做到这种程度?课外阅读是否主要工夫在“课外”?

事实远非我们想象得那般乐观。我们发现,一味地放任孩子进行课外阅读会造成课外阅读尴尬的局面:阅读的喜好程度参差不齐,阅读的质量良莠不齐,阅读呈现明显的性别差异,许多孩子的课外阅读种类单一、品位不高……

可见,放任阅读无法真正实现课外阅读对学生语文学习的真正价值。这样的阅读还浮于表面,程度还不够!

(二)指导性阅读的必要。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可见要使课外阅读收到一定的实效,离不开教师正确的“课内指导”。 “对于阅读的指导者的教师来说,所做的应该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训练中,掌握阅读的一般要领,进而找到适合于个体的阅读方法,以求得最佳的阅读效果。”我们期望通过教师的指导,给予学生例如泛读、精读、品读的一般性阅读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运用这些方法,让课外阅读能在“课内得法,课外用法”,从而提高阅读质量,提升阅读品位,让适切的指导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再创造活动。

二.“课型”研究的价值。

   “课型”, 顾名思义:“型”即类型,课型是指课的种类或模型。这是一种泛化的理解。其实,课型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凡是一门成熟的学科,一定会有相应的科学的系列课型。但如果将课定型化了,教学是否就僵化了?对于课外阅读的指导,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方法,是否需要上升到“课型”的高度?其实,这是对于课型理解的偏差导致的错误理解,“课型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结构化的学习,围绕序列化的教学目标或教学对象而形成具有规律性的操作体系的某一类型的课。”

(一) 课型研究对于教师的意义——教是为了不割裂地教。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言:语文也是讲逻辑的。长期以来,“数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模模糊糊一大片”成为普遍现象。课型的研究就是要建立起“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通过对学情的分析确定序列化的目标,整体思维,步步为营,建立联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螺旋上升。

(二) 课型研究对于学生的意义——学是为了结构化地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将涉及到包括知识的、方法的和过程的多种意义结构的建构,而促进学生掌握这些多重意义的结构,是最有效地达到学生学会学习的途径,课型之于学生的价值自然是帮助其获得语文学习的“渔道”,建构起语文学习的知识结构、方法结构,在“学结构、用结构”的过程中实现语文学习的“自能”。比如:对某一类课文的学习,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呈现不同的特点,教学时如能注意“上下贯通”、“前延后续”,与其它类型文章的教学 “相互勾连”,那么就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多重意义结构并且不断完善这种结构,最后使学生的主动学习、生命成长成为可能。[1]

三.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

基于对以上课型研究价值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到课型研究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这个领域中的独特育人价值:

(一)在一类书籍的阅读中建构螺旋上升的方法结构。

课外阅读的指导与课内阅读的指导是有差异的。第一,受到个性、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存在阅读体验的差异;第二,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会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会存在阅读表现的差异。因此如果要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上下功夫,仍应立足文本,回归文本,依托文本,通过该课型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泛读、精读、品读、研读,通过有向的指导,从读懂文本到读好文本,从表面读到内涵,逐渐构建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方法结构。

(二)在多类书籍的阅读中运用结构,完善结构。

课型研究并不止于得出课型的结构,而指向于学生、教师掌握结构,实现主动发展,在“成事中成人”,其思维方式是渗透的。可见,课型的价值不在于是供他人模仿借鉴的模式,它更是一种一直在发展中的生命体,所谓“课内得法,课外用法”,学生通过运用在课型中积累的阅读方法可以触类旁通,在不同的书籍阅读中运用方法,消化方法,最终真正习得方法,并形成带有个性化的结构图式。获得自主阅读的能力,并进而提高主动阅读的质量与品位,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促进每个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帮助学生真正收获课外阅读带来的语言及生命的滋养。

由此可见,“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的真正内涵,是通过课型,以“方法指导”为依托,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建构方法,通过序列化的课型“用方法”,从而“以一个点,拉出一条线,形成一个面”。获得学生课外阅读品位及阅读能力的真正提升。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