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分类设计思路
发布时间:2023-12-2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陈婧诚

作业分类设计思路

一、书面作业

   书面习题一般是数学书、补充习题、练习册以及教师自主设计的作业。着眼夯实基础和发展能力,系统设计符合学习规律、重在迁移运用、突出重难点,书面习题的设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尊重和关注个体差异。可以选择与学生基础相适应的层次性作业。

数学分层作业是一种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的数学作业。

免做金牌

1. 数量分层:把数学作业设计成必做题与选做题,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题目,由此保证这部分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数学作业。这样做可以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不会有过多的数学作业负担,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选择选做题,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2.难度分层: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各不相同,对数学作业难度的感受情况不同。因此,教师可以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数学作业难度进行科学地分层,具体分为三个层次:A 层是基础题、B 层是拓展题、C 层是拔高题。学生可以立足于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地选择相应作业。

3.兴趣分层:数学分层作业不仅局限对作业难度和数量进行分层设计,更为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智力发展情况以及认知风格等特点来设置分层作业。

分层作业的设计思路

(一)作业内容的科学合理性。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选取题目,合理搭配,由易到难,难易适度。

(二)布置方式的灵活多样性。

可读、可背、可写、可做手工、可调查、可访问、可实践操作等,不布置机械重复的作业。

(三)分层作业的自由选择性。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作业类型。

根据韦伯的深度知识学习理论,以及教师常规的作业分类概念,我们将作业的水平层次分为了以下三个类别:1.基础练习(回忆与重现、技能练习、简单直接的知识应用等)2.理解应用(理解与解释、变式应用等)3.迁移拓展(综合思考与推理、迁移新情境、拓展延伸等)

二、实践作业

1. 体验类作业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可以调整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

   比如三上《认识千克和克》走进生活,到超市里掂一掂,称一称,体验质量。三下学习《认识千米》可以利用一些运动app记录自己走1千米所用的时间。五上学习《小数》,走进超市,找找生活中的小数等。

2.探究类作业

   数学作业的来源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和练习题,而可以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两个方面拓宽数学作业的内容渠道,不断丰富数学作业的内容,促进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三上学完《平移旋转轴对称》后创作一些美丽的图案。三下学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后调查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一步学习收集、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三下学完《混合运算》后设计游戏型实践活动《算“24点”》。三下《年月日》探秘年月日制作活动日历。四上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可以把每天睡眠时间、作业时间等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五上学习了《圆》六下学习了《圆柱和圆锥》,可以把知识与航天相联系,学生自己设计航天器,还能计算出面积、体积,制作航天器模型。

3. 阅读类作业

在小学数学课本上,蕴藏着许多数学文化,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可以充分考虑到书本中蕴藏的数学文化,设计一些阅读型的作业,可以阅读书本上的,也可以增加课外的。帮助学生了解跟数学学科有关的知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三上《几何图形》,三下《算法统宗》的“铺地锦”,各年级的小数报,老师推荐的一些视频资源:《被数学选中的人》、《数学大师》

4.开放型作业

相比于传统作业有固定的答案,开放性型作业的答案并不唯一和固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解答,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比如在进行单元复习时,可以教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对知识进行梳理。

不同结构形式的作业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具有各自的优势和侧重,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层次和内容,合理优化配置作业结构对于提高作业实施的实效,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有积极的作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