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课例:二年级《厘米和米练习课》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2-10-2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陈婧诚

课前谈话:才二年级就已经这么高啦!我想采访一下你有多高啊?比1米多25厘米。等等再坐下去,那同桌你的身高呢,嘘,我们先保密好不好,先让大家猜一猜,比125厘米多还是少?你们觉得大约是多高呢?她猜的对吗?公布答案吧!真厉害,看来你的心里有把尺。                                              

上课——起立

其实不仅心里有把尺,我们还有身体尺,学生尺,老师这儿还有米尺,今天带着它们进入今天的学习。

出示板书:厘米和米练习课

 

第一板块:填一填,估一估,量一量,建立量感

(一)复习身体尺,建立估的标准

提问:1厘米有多长?你能用身体尺比一比吗?同桌验证。

寻找资源:用直尺验证,用食指验证。

表扬:可以用工具,还可以用身体尺。

 

提问:1米有多长?你也能比划吗?还想用这么短的直尺来验证吗?我请米尺来帮帮忙。完全张开就是一庹,就比1米长一些了,把手稍微往里面缩一点,大约是1米。

(二)填合适的单位,初步建立量感

过渡:陈老师也看出来了我们班的小朋友个子都比1米高,有的高一些,有的高得多,那生活中的物体也是有高有矮,有长有短的。陈老师也带来了一些,请你判断用什么作单位呢?ppt

提问:看来选择单位也有学问呢,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做单位?

明确: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

最后一个:跳绳200  

质疑:你们不是说测量较长的物体用米做单位吗?

不仅要根据物体的长短高矮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还要看数据。

(三)估量结合,找参照,进一步建立量感

1.估一估,知道通过测量进行检验

过渡:数据是怎么来的呢?(测量)

提问:在测量之前,先估一估,这两条线段,哪一条线段长一些?(手势)

跟进:根据自己的感觉作出了判断,你的判断到底对不对,我们可以怎样做呢?       

    (量一量)赶紧试一试吧!

提问:刚刚你们测量的结果是?

反馈:刚刚判断失误的小朋友,是什么影响你们判断啦?

小结:端点的箭头方向不同,影响了小朋友们判断,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进行

      检验。

 

2.量一量,巩固测量方法

提问:测量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跟同桌说一说)

明确:从0刻度线量起,直尺的边贴紧线段,量到几就是几。

追问:像这样断了的直尺,还可以测量吗?怎样测量呢?跟同桌说一说,也可以

      用直尺摆一摆,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资源呈现:起点和终点都不一样,测量的结果都是4厘米吗?

(拍3组照片2-6.3-7……)

明确:通过计算,结束-开始=线段的长度。所以我们平时测量物体的长度都是从0刻度线开始量起,比较方便。

 

3.先估再量,再次建立量感

粉笔的长

估:在测量之前先请你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厘米?你是怎么估的,跟同桌说一说。

小结:看来小朋友们都非常有方法,能够借助一个标准来估一估,这个标准可以是我们的身体尺,比如说一扎、食指的宽度……

提问:究竟是多少厘米呢?我们一起来量一量。几厘米?

拍测量粉笔的图片

小结:刚刚我们找到参照标准估出粉笔的长度,并通过量一量验证了我们的想法。你也能像这样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数学书这条边的长吗?

数学书的长

活动要求:

估一估:数学书的长(    )厘米。

说一说:我是这样想的(    )。

量一量:实际的长度是(    )厘米。

    交流:这个小朋友估计和实际相差太大了,谁能给他一些建议?

          找准参考的标准,可以是()

    这个估的非常准,这个小朋友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

测量数学书的长

跟进:听明白了,借助身体尺一拃作为标准比一比,心中都有数了。

小结:估的结果和量的结果非常接近的小朋友坐端正,借助熟悉的东西作为参照进行估计,就能估计的比较准确。

 

 

第二板块:估一估、折一折、量一量,初步感知长方形特征

过渡:这张白纸上也有一些长长短短的线段,你找到了几条? 这些线段有什么联系吗?

(一)估一估

活动要求:

估一估:上面的边长(    )厘米,我是以(    )为参照。

下面的边长(    )厘米,我是以(    )为参照。

左面的边长(    )厘米,我是以(    )为参照。

右面的边长(    )厘米,我是以(    )为参照。

提问:你们怎么上下,左右都估的一样长?

(二)验证

提问:想一想怎样验证左右,上下的边长度相等。想一想,再动手试一试。

明确:可以通过测量知道,还可以通过对折,使对边重合,就知道相等。

(三)折一折,找最长的线段

过渡:这张白纸上,又出现了一条新的线段。在哪里?在折痕的位置。

提问:这张白纸上除了这些线段,还能折出哪些线段呢?

活动要求:

1.折一折:把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折

2.量一量:测量折痕的长度,并记录在表格里

3.想一想:怎样折,折痕最长?

4.说一说:同桌分享我是这样想的……

交流:呈现学生表格

跟进:三条折痕,有长有短,怎样折,折痕越长呢?斜着折

这条线段越来越斜,越来越斜,当折痕的两个端点在长方形斜对面的定点上,折痕最长。

小结:小朋友们在折一折、量一量的过程中还学会了比较线段的长短。

     

            第三板块: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过渡:用你学到的本领来解决围裙妈妈的问题吧!

练习第1

PPT:冬天快到了围裙妈妈买了三条围巾。分别是谁的?哪条围巾最长?

1)大头儿子的围巾长多少厘米?

2)妈妈的围巾比儿子的长,比爸爸的短。

     妈妈的围巾可能是多少厘米?

练习第2

PPT:妈妈还给大头儿子买了一盒积木,看看大头儿子堆了什么?

你能帮他算一算堆得积木有多高吗?如果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就更棒了

写好的跟你的同桌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除了11个的加起来,还有不同的想法吗?他是在中间加了一块高6厘米的积木,所以11+6=17.看来不仅可以11个的加,还可以和第一个建立联系。

3)那第三个有多高可以怎样想呢?你有几种不同的想法,可以再写一写。

真厉害,找到了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

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厘米和米,你有哪些收获呢?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