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育人价值转化专题反思八——课外阅读课内品读指导的育人价值转化
发布时间:2015-03-1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课外阅读课内品读指导的育人价值转化——

品读语言,捡起被忽略的精彩(以《西游记》为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上界天宫的,那谁来讲讲这是个怎样的地方?  (《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天齐意未宁》)充分讨论交流

附:品读天宫的实录(感受环境的奇幻)

师:天宫是什么样的?

生:有神仙、马。

师:你认真读过吗?

生:没有关注,只关注情节。

生:不吸引我。

师:看看吴承恩怎样描写的,先读一一读。

师指名读

师:这段哪儿吸引你,做做批注。

生:回廊,充满了画面感,琼楼玉宇,龙凤翱翔,层层、处处,壮观,联系上文很壮观。

师:读出壮观。

生:有气势,很向往

师:读出了情感。

生:攒,聚拢。

师:一层又一层,高大巍峨。

生:形状、颜色  华丽、富丽堂皇。

师:凌霄宝殿的形象很明显了。

生:朗朗上口,有节奏感。

师:通过朗读把节奏读出来,你也对对仗的形式感兴趣吗?

师:气宇轩昂。

生:气吞山河的气势。

师:奇幻的想象是西游记的一大特色。

师:你快速读一读,这是哪?出示地府的描写。

师:关于地府的描写你有什么印象?

生:没有生气。

生:阴气逼人。

生:毛骨悚然。

生:阴森恐怖。

生:通过前面的描写,取经的不容易。

师:还能忽略吗?板书:捡起被忽略的精彩

【评析】

1.真实的课堂——教学设计基于学生真实的学情

课堂教学的设计实现了从抽象的学生到具体的学生的视角转换。教师真实地解读“教材”和真实地解读“学生”,寻找教学真实的起点、困难点和提升点,转变了成人的视角,充分体现了生命关怀下的儿童立场。

老师本次的“我读《西游记》”也体现了教师对学情的真实解读与准确把握。学生此次的品读《西游记》是建立在原有的泛读、精读古典名著的基础上的,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或多或少掌握了“读回目、读原著、联系前后”的泛读方法和“三联系、两比较”的精读方法,对于孩子耳熟能详的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显然不是困难点,老师在充分解读文本及课前调查的基础上发现了学生的缺失点:学生忽略了对这部古典巨著中作者吴承恩花了大量的笔墨铺陈描述的 “奇异的想象”,因此本堂课旨在帮助学生“拾起被忽略的精彩”。

2.灵动的课堂——在课堂中追求高质、高效的多维、多层、多向的互动,从而激发多向的思维碰撞,实现文本核心价值的转化

(1)教师不再是价值转化的唯一主体,实现了多元化。老师在引导学生交流读书卡时让学生之间展开了歇后语的交流,这种形式既新颖又突破了以往老师问学生答的单一形式,促进了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得读书成果的交流从一个点辐射到了一个面。

(2)课堂不再是一个线性的单向旅程,而是资源生成的立体生态场。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文本间多向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因为学生是一个个丰富的生命个体,,老师能带着充分的预设走向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的丰富的资源,关注有效的生成,促进学生在这样平等却又充满挑战的课堂中获得真实的生命成长。

3.有生长感的课堂——学生走出课堂与进入课堂时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们看到了孩子在语文课堂中成长

(1)语言文字的感受性有了提升。我们经常所说的语感就是在真实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在对描写天宫的环境描写及对白骨精的肖像描写的语段品读中,老师引导孩子关注语言在表达形式、描绘形象、抒发情感上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比较品读,感受到了遣词造句中准确用词的重要性,更感受到了名著中的语言美。

(2)个体的精神世界获得了滋养。课堂教学不是知识的灌输和简单积累的过程,而是用科学、文化内含的创造力,通过教学实践,激发和促进学生个体生命创造力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精神世界获得滋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学生通过典型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的语段感受到了唐僧师徒取经的不易、领略到了电视电影无法表达、只有品读语言才能获得的“想象的饕餮盛宴”。孩子在今后的阅读中或多或少会关注语言带来的独特滋养,这样我们指导的目的就达到了。

通过品读,我们感受到了古典文学作品中语言的温度、深度与亮度,而如果能进行读写结合,就更能体现语言的效度,从而把住课外阅读品读指导中的“本体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