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价值转化专题评课一
发布时间:2015-03-1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活动时间

20121012

活动地点

四楼会议室

主持人

金东旭

活动主题

学科育人价值转化评课记录(一)

参加人员

课题组全体成员

活动内容

一、卢赟执教《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一、听句导入。

二、学习课文:

(一)捉蝈蝈,感受美丽的心情。

(二)送蝈蝈,感受美好的心灵。

(三)听歌声,感受美好心愿。

(四)唱歌声,表达美好的祝愿。

三、回顾课文,观察特点。

四、学习生字。

 

二、卢赟说课。

设计依据: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诗,对于诗歌的教学,应该站在这种文体的特点这一高度来设计教学。诗歌,和学生很近,因为诗歌是儿童比较喜欢的一种文学样式,从一年级开始,孩子已经学过了《雨点》、《鲜花和星星》等诗歌,学生学起来很带劲,平时在课外也接触了很多的诗歌(其中包括儿歌),学生也特别爱背一背,说一说。

但诗歌又和学生很远。是因为诗歌的语言比较精炼,含蓄。内容看似简单但内涵丰富,有很多话文中没有表达出来,需要学生的细细体会。而对诗歌的情感,学生是不易把握的。所有的一切都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

那么如何能挖掘诗歌中蕴含的育人价值,让孩子喜欢的诗歌读的懂,学的好,就成了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发展见长的特点,因此他们已经初步习惯于通过朗读吟诵、展开想象等方法来进行诗歌语言的“转化”。本课就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想象说话,将相对“写意化”的语句转换成他们头脑中的意义建构,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能初步感悟到此类文学作品的独特的美,并对诗歌这样一种文学体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激发情感:

 

要想孩子对这篇课文有情感共鸣,我是做了一些铺垫的。

1、走近盲婆婆。  盲婆婆是个很特殊的人物,上课之前我做过调查,我们几乎没有孩子见过盲婆婆。离孩子这么远的人物在课文中出现,于是我让学生搜集了盲人的资料,进行交流。并且让孩子在家里感受了三分钟盲人的生活,体验了盲人的感受,在第一课时中进行了有效的交流沟通,孩子们感受到盲人的生活没有色彩,是孤独的、寂寞的。

2、走近小男孩与盲婆婆的生活。在第一课时中,我还让孩子充分想象,小男孩与盲婆婆之间的关系怎样,小男孩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通过交流,为之后的小男孩捉了蝈蝈要送给婆婆做情感准备。正是有了这样一种情感的铺垫,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捉到蝈蝈以后的那种“喜滋滋、乐呵呵”的感情,理解到能为孤独的盲婆婆带去快乐后的心情,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读第一小节非常投入,也激发出了学生一种快乐的情感。

 

积淀情感:

有了前面快乐的情绪,我们所要做的是保持孩子这样的情感并且让情感逐渐积淀,越积越厚。这个部分,我充分发挥了诗歌便于朗读特点,让学生在读中积累情感,在读中体会情感,在交际中表达情感。通过说一说,读一读,脱离课本和老师对一对话,后又通过配乐朗诵等多种朗读、背诵、表达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感受语言、内化语言,也把学生的情绪又推向一个高潮。学生通过读、背、说积累了情感,表达了对盲婆婆的美好祝愿。

 

提升情感:

我让学生说一说蝈蝈“咯咯,咯咯,咯咯……”的唱歌,它在唱些什么?孩子的深情表述,已经开始逐渐的超越文本,而站在了“人性美”的高度,去述说那文本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情感。这其中包括孩子们对盲婆婆的美好祝愿,也包括了孩子们对小男孩做法的由衷赞美,甚至包括了对和谐社会的独特理解……我感觉,爱的情感在这里流淌,并得到了传递。

 

回归文体:

 

情感固然重要,但文体特点也不能丢失。因此,在结束文本内容教学后,我又回归文体,让学生关注诗歌特点。我想,虽然只是让孩子找一找,说一说,但对孩子来说对诗歌的形式更加明晰,对诗歌这种文体也更加的了解,为今后的诗歌学习和诗歌写作是打下基础的。

 

三、专家评课。

朱洁茹:用学校“勤勇朴诚”校训中的“朴”字高度评价了本次语文课堂教学开放活动。“区分学校的不是办学规模,不是校舍,甚至不是狭隘的教学质量,而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内核、气质和根本的价值追求,学校精神才是学校风格的符号。朴者,简也。孩子在卢老师的课上学得简单,这堂课在充分关注学生学的基础上实现了‘教学之简’,完美诠释了2011版《新课程标准》的要义。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