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育人价值转化的评课记录(四)——《三国演义》评课
发布时间:2015-03-1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活动时间

2011412 

活动地点

中山阶梯教室

主持人

金东旭

活动主题

学科育人价值转化的评课记录(四)——《三国演义》评课

参加人员

课题组全体成员、全校语文老师

活动内容

李娜:全程参与了 “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之走进《三国》的备课、试教以及正式展示的过程,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感受。

1.本节课的育人价值把握到位,前期的了解、障碍点都来自于学生,基于这样的学情,教师确定了适切的教学目标。

2.育人价值的把握上找到了有效的途径,教师从分挖掘了教材中的节选《三顾茅庐》的意义,把握住了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衍生的节点,为学生接触大部头名著的提供了台阶,激发了深入阅读的兴趣。

3.路径的转化是有向的,有效达成了目标,通过学生的交流来提炼课外阅读泛读的方法结构,体现了遗嘱自主性的方法建构。

4.体现了“取舍”。这部巨著的价值何其深远,但是基于四年级的学生学生最缺乏的是什么,教师能通过调查捕捉学生真正的阅读缺失,而不是人为地塞给孩子一些阅读的方法。

5.过程展开的逻辑体现了教结构、用结构的意识

6.商榷:怎么体现对差异资源的利用?如何促进真正的生生互动,而不是点对点的单挑,还需要一种观念的转变和习惯的培养。

李政涛:

1.       该课型有研究价值,在玉箫的小组交流表演中系统化、系列化。确定目标能从调查研究开始,真正考虑学生的立场与缺失是一种科学的研究;能在交流汇报中表明了课内与课外阅读的区别;有差异意识,能敏锐捕捉文本中的信息。

2.       问题:

1)关于“课外阅读课内指导”的导向:始终是朝外的。任务应该是:伸出去——伸到原著中去、收上来——收上资源、提上来——确定提升点、再放出去——放到课外用出来

2)对比阅读指向什么?会进行不同版本的对比吗?对比什么?是否考虑与原著对比,有没有呈现出原著的感觉来,,要“大胆尝试但还不够大胆”。

金东旭:回应:为什么不选原著读?

三个两难:一、有向的拓展与无效的阅读,差异不能过大,期望定一个点,提供一个支架。

二、精读还是泛读:泛读中学生受到的禁锢少,更喜爱课外阅读。三、对比是手段还是目标:将对比看成转化育人价值的有效途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