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要 研 究 活 动 记 录
|
活动时间 |
2012年3月11日 |
活动地点 |
四楼会议室 |
主持人 |
金东旭 |
|
活动主题 |
学科育人价值转化专题反思(四)——高羽佳《望月》 |
||||
|
参加人员 |
课题组全体成员、全校语文教师 |
||||
|
活动内容 |
|||||
|
高羽佳谈《望月》的设计意图:——如何挖掘并转化散文的育人价值? 选择《望月》,原本是考虑到本课具有可上性,文本本身十分美,构思巧妙,人物刻画十分鲜明,文章结构清楚;也听闻很多大家都上过本课,有经验可以吸取。但当我真正开始研读文本并且打算初步备课的时候,我发现无从下手,文章属于散文,虽然文章结构非常清晰,但是散文的文散而形不散的写作方式让我惶惶然找不到任何切入点入手。研读文本花了整整两天,两天内看了很多教案和视频,跟以前同学交流了很多,才开始对文本有一个大概思路,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写了初稿,随后顺着思路自己走了一遍,发现思路仍然比较混乱,板块之间不清晰,重点和亮点不突出,于是回家又进行大改。 如何挖掘散文的育人价值并有效转化出来呢? 第二稿再次出来,课堂推进的大体结构清晰了,暂时确定了两个重点:一是对诗,二是想月。但当时我还把重点放在诗歌内涵的理解上,试上了一节课后发现孩子能把这些事的意境读出来了,但是却没有“对”出来,学生的朗读并没有与文中的人物性格结合起来,无法体会到“诗和月的沐浴,清幽旷远的气氛”,而后文想月的部分也很快赶过去了,没有扎扎实实地分析解读到位,整堂课上下来有头重脚轻的感觉。 回家再改,我把文章重点放到对诗上,尽量缩短前面对于诗的内涵的理解,因为这些诗歌在学生前四年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有所涉及,理解和朗读上应该不难,从而增加了同桌读诗、师生读诗、男女生互读,然后提升到对诗,这次试上,对诗的气氛出来了,配上音乐,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从他们欢笑的脸庞上看出来这对诗的确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对诗的高潮在于通过之前的铺垫和训练,齐读时能很明显的把小外甥和舅舅之间对诗不同的语气读出来,而我提出删节号的用法及作用之后,随即开始于学生对诗,学生也像文中的小外甥一样有种不服输的精神,各个眼神里都放光,对的特别激烈。这个环节的设计算是成功了,但是后半部分还有所欠缺,并没有把“闭上了”、“偷偷睁开”、“圆圆睁大一次”这些关键词踏踏实实讲明白,因此孩子最后对月亮的想象虽然很美,但没有几个是能体现月亮逐渐变化的过程的。 继续修改。前面部分,我增添了在对诗之后,让学生在此已经上了解和体悟“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浸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这句话,并且通过三次师生共读,让学生逐渐了解这句话的含义,想象、体悟、沉浸在这样清幽旷远的气氛中。后文中增添了小外甥对月亮想象的话的教学内容,有机串联前后文的“月亮把我叫醒了”、“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进一步引导学生体悟小外甥的人物性格,体悟这个比喻之妙。上课效果还算不错,我预设的几个目标都已经达到了,学生的对诗很热烈、朗读有层次,对后文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想象方面都有不小的突破。在上课途中,我还关注到了重心下移,尽量多的让学生去说,增添生生评价,使之在互评过程中不断生成和成长。 但是这节课还是漏了一两句话的教学,即“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他眼睛一眨就是一句”,“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这两句话我原本打算放到对诗以及想月的教学行进中渗透进去的,但是本次上课遗漏了,成为课堂的遗憾。 这次考核课,前期做了充分的准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中,我觉得自己在目标把握上更加明晰了,同时也对如何预设、如何进行师生互动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进步。继续努力,期待自己更大的进步。 金东旭: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感,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教学从第一课时的学生发言内容引入,伴随音乐,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在优美的意境中将句、段的内容理解逐步渗透。教师注重在“对诗”这一内容朗读方法上的指导,以读促思、以思促读,学生对文本人物的性格有了深入了解。同时,教师关注到生生互动和生成,课堂气氛热烈融洽。在以后的教学中,建议教师能够像这样细致备课、关注预设,并进一步修炼自身的教学用语、教学姿态,有更大的提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