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育人价值子课题《小学语文“课型”育人价值的挖掘与转化》小结三
发布时间:2015-03-1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小学语文“课型”育人价值的挖掘与转化

2011学年第二学期课题研究小结——课型教学内容的挖掘与转化专题小结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杨丽铭

 随着对课型育人价值的挖掘与转化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发现除了客观因素上的课堂互动会制约课型的有效实施,要促进教师文本解读视野的转变和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教学内容的挖掘与转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借着练习课型《练习5》《练习4》与散文类课型《广玉兰》的执教,立足于教研组《本体性教学内容的研究》专题,我们将研究视野定在了这一类课型中“教什么”与“怎么教”的方向。

1.教学内容确定的理论依据

复旦大学附中张大文老师关于《确定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框架及其理论》一文中提出:确定课堂教学内容的工作,是一门通过宏观调控,提高教学效率、取得战略效果的系统工程。一篇课文要学有所得,既然不能面面俱到就需篇篇相声,彼此补充。这说明每堂语文课并不是独自孤立、不相往来的,它应该是整个语文教学网络中的一目,是整个语文教学阶梯中的一级,教师的职责是带动学生一起织网造梯,既完成教学过程,又完成这种教学过程的教学,进而逐步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世界观。

因此,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首先要思考两个问题:

一、对课文,怎样根据实际情况(重点、难点、特点、文体、风格等)选择教学点,从而触类旁通,重组单元,以便波浪式地向外推进创造条件。

二、对学生,怎样根据实际情况(思想素质、性格特点、理解能力、表达水平、爱好特长等)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促进以语感能力为标志的语文总体水平的提高。

对于教学内容的确定与选择的论述有许多,但是基础不应该脱离教师、学生与文本。以下结合研究的重点课例进行阐述。

2.教学内容挖掘的实践范例。

1)教学内容的确定应当以教师全面准确地解读文本为前提。

针对文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考虑教什么,撇开权威的解读,我们应该根据文本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行内容的确定,要紧扣文本内涵与特色,避免浅尝辄止。

以《练习5》为例,练习呈现了一组成语与一组新词,乍看没有什么可教学的,因为学生都能读懂,但是,如果转变一种解读文本的视野,我们就能挖掘出练习课型对于学生独特的育人价值。教师活用教材,从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中挖掘出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点。如在成语的教学中,教师在立足对成语的诵读与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成语解词方法的渗透:抓关键词理解成语、成语的叠词往往描述“……的样子”;在新词的教学中帮学生形成新的“类结构”,进行了构词方法的渗透:“族”、“民”这类新词的构成也是符合汉语的构词规律的。将有趣的解词、构词方法引入课堂,同时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感受、辨析语言的感情色彩,不仅关注了成语与新词在语境中的运用,更注重了它们在语用上的倡导。学生学得扎实,课堂推进得高效。

其次,老师为学生提供具有典型性网络语言以渗透生活中的语文。在学生交流过练习中的新词后,老师进行了适时的拓展,出现了一个以新词为主的语段:继“豆你玩”、“ 蒜你狠”、“ 姜你军”、“ 糖高宗”后,“盐无忌”最终闪亮登场。通过囊括了一系列社会现象的新词语段,引导学生理解语段的含义,体会新词背后的情感。本环节不光拓展了学生的生活视野,更让学生感受到汉语“谐音表情达意”及“引号的用法”,切实提高了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的能力。从而实现了练习课型“积累与运用”“拓展与提升”的独特育人价值。

2)教学内容的确定应当与适切的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

教学内容确定了,但是课堂上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要重视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以《练习4》为例,练习中的“语文与生活”这一板块为学生提供的六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俗易懂而又朗朗上口的俗语更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它既描述着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又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旨在通过对俗语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俗语”、“俗语的特点”以及“运用俗语的作用”,丰富理解的方法,在拓展与运用中感受“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汉语的丰富性,加深学生对“俗语”这种民间语言形式的认识,架起认识与运用的桥梁。

其次,在“诵读与积累”板块安排了12个与传统戏剧有关的成语。细观其内容,除去学生在以往的学习阅读中已经接触过的一些成语,还有一部分成语与传统戏剧常识有关,如“生旦净丑”、“唱念做打”等。因此,在教学时,我们一方面是让学生积累这些与传统戏剧有关的成语,另一方面继续向学生渗透一些成语的解词方法,如结合图片、资料背景理解成语等,并通过练一练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准确运用成语,增强表情达意的效果。

通过课前收集、了解,学生从不喜欢到喜欢到自觉运用,课堂上,教师创设了生动的情境让孩子以“旅游的形式”畅游祖国大江南北,既了解了各地风情民俗,又巧妙地利用俗语的特点带领学生品读,在练习中品出了语文味。用适切的教学方法转化了事先确定的教学内容,充分转化了该练习课型的育人价值。

3)教学内容的确定应有利于培养学生言语智慧的形成。

关于高年级阅读理解课文的要求,是一个既重视课文表达了什么,又重视课文是怎样表达的,既重视表达形式,又重视表达内容,既重视词句段,又重视篇章,前后联系,不断提升的目标体系。忽视或偏废其中的任何一面都是残缺不全的阅读教学。领会和把握一篇篇课文表达了什么和怎样表达的协调统一,这正符合语文课程最为显著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表达能力,生成表达智慧,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

以《广玉兰》这一散文类课型为例,老师对文本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并挖掘出了该文本在表达上独特的价值所在。《广玉兰》这篇散文中独特的遣词造句、独特的情感布局以及作者从好奇到欣赏到赞叹的情感线索正是老师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所在。老师就巧妙地引领着学生以一个赏花人的身份去赏广玉兰的花、叶,从闻其香味到赏其形色到会其品格,真正赏出了广玉兰的内涵,赏出了表达的内涵。

适切的教学活动更为学生品味表达提供了具体的抓手,针对该文本独特的教学价值,老师用适切的教学活动进行了价值的转化。引领着学生一品:品用词的精准、修辞的巧妙、句式的独特;二理:理文脉、理详略、理收获;三悟:在遣词造句中悟、在情感朗读中悟、在多层对比中悟。在具体有效的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品出表达的精准,更悟出了作者在独特表达方式背后所蕴含的爱花之情。在品悟之间,教学内容得到有效转化,同时促进了学生表达智慧的养成。

依托课例,我们明确了教学内容的挖掘与转化对于课型有效实施的价值,同时在一堂堂公开教学与日常的教学中也有意关注文本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教师解读文本的视野发生了悄然的变化,促进了教师素养的提升,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也汲取着语文独特的滋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