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育人价值转化专题反思六——捕捉资源,让词语的色彩更绚丽
发布时间:2015-03-1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捕捉资源,让词语的色彩更绚丽

杨丽铭

词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词语教学中,学生首先应该对词语的基本语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是深入理解词语的基础。但是,词语的生命力以及对学生的影响力还不止于此,“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第三学段/二)这样的表述则明确了要学出词语的“温度”与“情感”的要求。因此,在词语教学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营造词语学习的意境。对于学生而言,词语不该仅是一个意义符号,更应该是其头脑中一副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词语,去感受词语所创设的意境,能丰富对词语的感受性。2.发掘词语的表现力。汉语丰富的语汇造就了多样的遣词造句,这也往往寄托着作者别样的情感,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辨析、替换、造句等多样形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独特用词所彰显出的表现力,感受这样用词的“所以然”。3.丰富词语的内涵。有时,词语的理解可以有“即时”与“滞后”之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再次回应开始时理解的词语,学生联系前后文,带着感悟再度回顾词语的理解时往往丰富了词语背后的内涵。

【案例】

1.     教师引导交流:如果这四种形态的花同时出现在你的面前,你更愿意将目光停留在哪一种花上?

生:我愿意将目光停留在“含苞待放”广玉兰花上。

师:(及时追问)咦,文中说的是“含羞待放”,你说的是“含苞待放”,你觉得哪个词语更好?

生:含羞待放。因为从含羞待放可以让人感受到含苞待放的广玉兰就像一个羞答答的少女,亭亭玉立,让人忍不住要去呵护她,保护她。

生:我觉得作者一定也很喜欢这含苞待放的广玉兰花,所以把她当成人来写了。

2. 教师小结:你看,一个看似简简单单的“羞”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花苞的娇嫩可爱,更感受到了作者对这花的喜爱,你们真是作者的知音啊!(指名学生感情朗读)

这个案例是散文《广玉兰》第三自然段的一个教学片段。这个片段通过品读“含羞待放”这种花形的教学活动达成两个目标:一是紧扣文本关键词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扣住关键词将感受谈具体,谈深刻”的能力;二是通过比较“含苞待放”与“含羞待放”的区别,引导学生感受修辞在表情达意上的妙处,从而加深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也喜爱上这一形态的花。

这个教学片段就体现出了 “含羞待放”一词在这特定语境中的色彩与独有的生命力。我们经常发现学生谈感受会脱离文本,只有内心“一时的冲动”,而缺乏从遣词造句中获得感悟,更谈不上对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妙处有所收获。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抓住这样的教学契机,通过有向的点评让学生关注词语,反复揣摩,不光读懂词语的表面意思,更能由表及里,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让词语的内涵丰富起来,真正感受到“咬文嚼字”真正的乐趣。

因此,在第三学段的词语教学中,我们不能光满足于词义的理解,应该明确词语教学目标,真正关注词语在语境中的色彩,打通理解与运用的壁垒,提高学生用好词语进行表情达意的能力。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敏锐地抓住了学生生成的“错误资源”——含苞待放,引导学生与“含羞待放”进行比较,通过词语的辨析,学生感受到了“羞”字所描绘的花苞形象,体会到了这样一个用词所蕴含的作者情感,直接触摸到了词语蓬勃的表现力及“语言文字的温度”,进而产生运用的美好期待。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