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基础教育”在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定位上,超越了以往单纯重视知识目标的局限,把能力培养和情感陶冶也作为重要的目标纬度。我们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学科育人价值。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科、育人、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活动仅仅把学生看作一个认知体的存在,强调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性能力,教学任务被直接规定为传递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系统文化知识和形成学习知识的技能、技巧,而对于前人是如何获取知识以及怎样运用这些知识无瑕顾及。在实践中,因“应试教育”强大的压力造成的价值导向,学科教学更趋于死记硬背或强化练习可能要考到的内容,以达到牢固记忆、熟练应答、考试成功的直接目标。
从教科书的呈现方式来看,主要突出的是学科领域内已经形成了的基础性知识,为了使学生能更容易、更好地学习学科知识,教科书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主要按学科的逻辑顺序来编制,教材内容以客观真理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受到前辈科学家们从人类几千年的文化中精心挑选和精心组织过的文化遗产和科学技术的教育与熏陶,迅速获得知识。但学科的这一呈现方式也造成学科育人价值的贫乏化。它割断了两个联系:一是抽象的书本知识与人的生活世界的丰富、复杂联系;二是抽象的书本知识与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过程的丰富、复杂联系。
教材内容本身的局限以及教师对教学价值取向的片面理解,导致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完满精神世界的建构。
二、育人是教学活动之本
教学活动具有促进社会发展和促进个人身心发展的功能。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促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和发展”。
“新基础教育”形成的教学共通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是:课堂教学价值观需要从单一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在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定位上,超越了以往单纯重视知识目标的局限,把能力培养和情感陶冶也作为重要的目标纬度。我们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实际上“教书”与“育人”不是两件事,是一件事的不同方面,育人是教学活动之本。在教学中,教师实际上通过“教书”实现“育人”。
三、着力研究不同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观
新的学科价值观需要我们重新理解教学活动的性质,重新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这些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我们新的课堂教学过程观。
1、以具体知识为载体,建构观念性知识,发展学生思维
如何认识自己任教的本学科的具体价值?学科知识是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掌握的基础性的内容,但教学的价值不应停留在此。应通过对学科知识结构、内在逻辑的传授提高学生整体认识能力;通过学科的符号、认识视觉、思维方法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
案例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教学设计片段(建立元素观)
如何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可通过设计驱动性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元素)
2.目前已发现多少种元素?(112种)
3.天然及人工合成的物质一共有多少种?(几千万种)
4.物质与组成它们的元素数量差距为什么如此之大?
通过举例:氧气和臭氧;金刚石和石墨;SO2和SO3;蔗糖(C12H22O11)、麦芽糖(C12H22O11)等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元素可以因同种或不同种、原子个数相同或不相同、连接方式相同或不相同等方面形成多种物质。(如同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单质,不同元素可以形成不同化合物等)进而引发对物质进行科学分类的深层思考,掌握科学的分类方法。
讨论:元素论之于化学很像字母之于文字,也像积木块之于积木,只要把握住“构建”原则,就可以拼写出无数单词和搭出各式各样的模型来。对于简单化合物(或单质)元素的组成对其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个概念应当是初等化学中最为基础的,只有有了这个概念,元素论才有意义。)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究,建立起物质的组成是物质性质的基础这样的基本化学观点。但物质的组成相同,其性质未必相同。就像同样的字母可以组合成不同的单词;同样的积木块,可以搭出差别很大的模型一样,于是对结构知识的教学也水到渠成。在深化物质的性质教学中进一步再探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明确核心观念与认识方式的发展目标,通过问题、讨论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化学观念。学生有了基本观念、基本认识,在继续学习过程中就会有一种轻车熟路的感觉,也就构成了一个人的可持续行发展。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也学到了方法,发展了思维。
2、挖掘学科对学生独特的发展价值、提升独特的学科美
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至少还可以为学生在这个世界中形成、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用学科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
案例2:电离平衡的建立(片段)
教师提供两瓶物质——氯化氢气体、纯醋酸,分别加入水中 会有什么变化?(物质溶解、化学键断裂)请用语言描述它们在水中存在的形式,请分别绘制它们在水中存在形式示意图。(在水中以离子或分子形式出现。)
问题:根据所学知识,盐酸是强电解质溶液, CH3COOH是弱电解质溶液,有什么简单实验可以证明CH3COOH溶液为弱电解质溶液?
实验:盐酸和CH3COOH的导电性实验,如果往盐酸和CH3COOH中加水,导电性会如何变化呢?
实验:往盐酸和CH3COOH加水,观察导电性变化。
请学生总结现象
问题:实验现象中,盐酸和CH3COOH的差异是什么?
思考:CH3COOH出现变亮现象说明CH3COOH的电离有什么特点?(电离平衡)
思考:实验证明CH3COOH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那么平衡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我们可以从微观角度分析。这是一份纯醋酸,里面有什么微粒?加水后 CH3COOH分子会有什么变化? CH3COO-、H+有没有可能结合生成CH3COOH? 当分子电离为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为分子的速率相等的状态有何特点——电离平衡状态。
物质在水溶液中是以分子、离子等微粒存在的,如何让学生感受、体验电离平衡的存在,设计上以微粒观、实验等化学科独特的视角,帮助学生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构成和化学符号之间的有意义联系,形成微粒观看物质的认识方式,形成相应的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观念,提供学科的独特的学习经历,发展学生的认识。通过学科独特精神与美让学生得到整体、融通式的体悟与提升。
3.发挥一种教学素材的多种教学功能
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仅仅通过讲授到达,也不可能脱离物质性质纯粹地学习,必须让学生在具体学习活动中内在生成。在教学中应努力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在传递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恢复书本知识与人的生活世界的丰富复杂的联系,与知识形成过程的丰富复杂的联系。通过学科形成及演化史,让学生感受知识背后的人及创生过程。
案例3:元素周期率教学设计思路
元素周期率是一百多年前已发现证实的,客观存在的规律,在教材中元素周期率就两句话“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性质呈周期性的变化”。如何将它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识规律,并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必须要求教师整合教学内容、发挥一种教学素材的多种教学功能。
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卤素、碱金属用方法论的思想归纳、推理,推测验证,研究元素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变化规律,指导学生观察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的变化规律(周期性的变化)指导推测元素化学性质随原子序数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元素周期律。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归纳、推理的科学方法,同时渗透了“一切客观事物本身是互相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但仅仅这样还不够,还应让学生了解知识背后的人及创生过程。让学生了解周期律是如何发现的? 在门捷列夫之前,前人也做过许多努力,寻找元素之间的联系。如“三元素组”、“六元素表”、“八音率”等,但前人的努力只追求把性质相似的元素归并在一起,这种方法是单向的,缺乏网状联系。因此,只能对已知元素分类和整理,不能外推,不能预见新元素。是什么因素引导门捷列夫去发现元素周期率?一是他的“识”,门捷列夫深信一切化学元素之间一定存在内部联系。没有这种信念是不能坚持到底的。介绍周期律的发现进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阶段:问题的产生 存在的困难 崭新的论点 理论的完善。二是要正确的方法。门捷列夫进行大胆的假设,创造性的运用比较方法,把化学性质不同,但原子量相近的元素排在比邻,从而使互不相关的元素能彼此联系起来,发现了周期律,建立了周期性理论。这样的设计思路,不仅使学生懂得科学本身蕴含着深刻的科学认识及方法论价值,并且将书本凝固化的知识回归到人的身上,学生体会到了人的创造,这样的知识是鲜活的知识。
要充分发挥一种教学素材的多种教学功能,就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需要教师自觉去体会、挖掘教材的内涵,挖掘知识的来源、规律的发现、知识的活用、创造的顿悟。这样获得的知识,它的作用是深远的可能对其终身有意。学生可从中获得管得久远的东西——素质。
唯有如此,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才能从不同的学科教学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在发展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体验、认识、欣赏、改变、创造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实现与人类生活世界的沟通、满足生命的成长需要。
2009.06.20
参考文献:杨小微、张天宝《教学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
叶澜、杨小微《教育学原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
王磊《化学教学研究案例》高等教育出版色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