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儿童的幸福和为了幸福的儿童
发布时间:2015-03-1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为了儿童的幸福和为了幸福的儿童  

——小学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缺失  

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  岳乃红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幸福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关怀人的教育。  

什么是儿童的幸福?怎样才能使儿童感到真正的幸福?卢梭认为:“我们的痛苦正是产生于我们的愿望和能力不相称。”[1]儿童获得幸福,主要是指他的自然意志因为自己的能力未受到外在限制而获得实现。而非自然发生的愿望,超过自身体力和良心允许而不能实现的要求,则会造成痛苦。根据产生痛苦的上述原因,要想使儿童活得快乐和幸福,就应当尽可能是儿童保持天生的自然状态,因为“人愈是接近他的自然状态,他的能力和欲望的差别就愈小。因此,他达到幸福的路途就没有那么遥远。” [2]

因此,适合儿童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当我们来谈小学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时,我们不可能也不能够无视我们的教育对象——儿童,只有真正的了解儿童,发展顺应儿童的教育,我们教育的价值才能体现。  

一、对儿童学习语言的认识缺失  

学龄前儿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主要是在与父母或者其他亲人的交流和对话中习得的。儿童更高的语言能力是由习得和获得两个方面共同伴随完成的。一方面儿童继续从生活环境中通过听和读获得更多的语言发展,另一方面系统的母语教育给儿童提供了更多的丰富的母语营养。特别是进入小学后,孩子们就将通过语文课程来系统地接受母语教育,通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不断促进自身语言的发展。因此小学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首先表现为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可是原先有趣的、生动的语言学习为什么到了小学就慢慢结束了呢?为什么原先那充满好奇与新鲜的眼神慢慢地失去了光彩了呢?很多语 文 老师很难理解,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埋头于教学,到临了却没有多少孩子对“语文”产生兴趣呢?因此,我们必须得反思我们的课程与教学,否则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将逐步丧失。  

1. 对儿童语言学习潜能的认识缺失  

很多世界学术前沿的语言学家在研究中都指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语言的人”,“他们在语言方面是天生的学习者,有巨大的语言学习的潜能。” 这话的确不假,一旦儿童掌握了某种词汇,就会在不同情境中加以运用。例如当孩子会喊“妈妈”后,我们就会经常听到孩子在不同的情况下呼唤“妈妈”:肚子饿了喊“妈妈”,其实是说“妈妈,我肚子饿了”;自己心爱的小玩具拿不着喊“妈妈”,其实是希望妈妈把玩具拿给自己;要睡觉了喊“妈妈”,其实是想让妈妈哄自己睡觉;别人拿走了自己的东西喊“妈妈”,其实是在请求妈妈来帮忙……一个“妈妈”的背后蕴含了多么丰富的语言和思想。  

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的第一个应该注重之点,是儿童在没有教育以前,有一种先天生成的本能、性情和冲动,教育就应该以这些东西为依据为基础,不然便没有什么可教。” [3]因此,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是激活儿童语言潜能的一个过程。  

可是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很多语 文 老师都认为孩子的语言学习是从进入小学后才开始的,于是他们的内心隐藏着一个可怕的假设:儿童的语言学习为零起点,儿童的语言学习依赖于成人的教导。所以也就不必奇怪,课堂上老师将儿童置于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之外,而一再重复着孩子们已经知道或者已经懂得的枯燥的语言知识,于是儿童逐步产生一种观念:学校里的语言学习是没有意义的。  

2.对儿童语言学习规律与本质的认识缺失  

在学校,儿童越来越觉得语言学习是多么的困难。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困难呢?当我提到下面几种比较普遍地存在于小学语 文 老师心中的一些观念时,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  

一是自下而上的学习观。很多老师认为,孩子学习语是按着这样的路径进行的:从生字、词语到句子,再从句子到段落、文章。拿阅读教学来说,我们总是要抛开课文,先来学习课文里的生字新词,然后才能进入到课文的理解与感悟,用著名儿童语文教育 家朱自强 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目前小学语文教育可能一种比较普遍的文章观就是认为文章是自下而上的,……从字词到句子到章,最后成篇[4]。他认为,文章首先是有高高在上的意义,有了它才可能有下面的段落、句子和字词。其实学习心理学也告诉我们,我们是先学整体,再注意到细节。因此,我们必须将儿童的语言学习放到完整的、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进行。  

二是人工化的技能训练。请注意这里的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人工化”,也就是说脱离了真实的语言情境的;一个是“技能训练”,纯粹把语言看作是工具,通过简单机械的反复操练,以求儿童获得语言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这样的观念无视儿童是学习的主体,而把儿童仅仅看作是训练的对象,这无异于将人(包括儿童)看成是一般的动物。如果当我们的学校课程充斥着这样人工化、程式化的技巧训练时,学校也就变成了一个充满挫折的地方,儿童就会在失败中挣扎。  

三是为学语言而学语言。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理解和运用,抛却了这个根本宗旨,学习语言的意义与价值就消解了。例如进入小学后,老师就一直指导孩子们学习比喻句,可是到了小学毕业,很多孩子的“句库”里仍旧是老师反复教导的几句,所以有人抨击小学语文教学,六年都没有让孩子学会比喻。再如,儿童进入小学后开始进行书面语言的写作,而正是这个“写作”却像是横亘在儿童语言学习面前的一座大山,难以逾越。看看我们的习作教学,为了学习某个写作技巧而训练某个写作技巧,结果将写作教学的意义本末倒置。所以孩子们就越来越迷糊,学习语言究竟是为了什么?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如何让学习语言变得更加容易呢?那就得为儿童提供完整的、有意义的,而且是与其生活经验相联系的语言情境,让儿童明白语言学习是为了自己生活和学习的需要,充分让每个儿童拥有学习的自主权。  

3.对儿童语言学习资源的认识缺失  

前文所述,我们的母语教育就是激活儿童语言潜能的一个过程。怎样激活呢?当然要用最契合孩子的方式。而只有在儿童文学这里,孩子们才能找到最适合他们的语言,也就是说能够有效地激活他们语言方面的本能。  

早在20世纪初叶,当现代语文教育一经在中国兴起,便与儿童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民国十年左右,……儿童文学是当时教育界、文学界、出版界‘最时髦、最新鲜、兴高采烈、提倡鼓吹’的热门话题,‘教师教,教儿童文学,儿童读,读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讲演儿童文学,编辑儿童文学’这种蓬蓬勃勃,勇往直前的精神,令人可惊可喜。”[5]。因而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直至三四十年代,儿童文学一直与语文教学紧密联系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分家”的现象还是20世纪后半叶发生了,这种“分家”的严重后果至今还难以消除: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知道“儿童文学”为何物,在他们的知识系统中没有“儿童文学”的位置,不知道哪些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更不知道向孩子们推荐儿童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儿童文学已经远离了语文教学,造成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儿童的母语学习和精神成长。  

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数量不足,文体局限,其中民间文学、幻想文学、幽默文学和动物文学尤为缺乏;二是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进入教材的数量不够,进入教材的作品要么是经过改写的,要么是编辑创作的;三是进入教材的儿童文学作品质量堪忧,过于强调文本的教育功能。  

如今还有很多老师固守着一本教科书,而把很多优秀的儿童语言学习资源拒之门外,这真是令人担忧的一件事。  

二、儿童精神培育的失当  

儿童的语言学习不仅仅是发展语言的过程,也是儿童精神成长的过程。北京大学中 文系 教授 钱理群 先生认为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立言”来“立人”,他认为:“人正是通过听、说、读、写,不断丰富与发展自己的内在生活、心灵世界,开拓精神的自由空间,开发自我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与历史、文化发生联系,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 [6]  

然而,在我们为数不少的语文课堂上,孩子们的思想是闭塞的,孩子们的情感是虚伪的,孩子们的精神是不自由的。我们一起来思考两个问题:  

1.我们的语文教材究竟想说什么  

当前,语文课程实施的主要凭借就是教科书。因此教科书的选文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不仅要成为儿童学习语言的范本,另一方面也是对儿童进行精神培育的载体。但是教材中选文的成人视角、儿童缺位现象还是存在的。这种“成人视角”轻视了儿童真正的生活,以成人的生活世界强加于儿童生活的世界,因此一定程度上造成教科书过于强调文本的教育功能,带有比较浓厚的说教色彩。例如《蘑菇该奖给谁》(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讲了兔妈妈把一个最大的蘑菇奖给了小白兔,原因就是小白兔敢与跟高手进行跑步比赛。为什么小黑兔没有得到这个最大的蘑菇呢?虽然小黑兔和乌龟比赛得了第一名,可是在兔妈妈的心目中,这个第一名的含金量因为对手的弱小而大打折扣。再来看看小白兔,尽管在和骏马的比赛中失利了,但是却得到了妈妈的肯定。我们试想一下,小白兔跑得过骏马吗?永远也不会做到!课文最后没有提及小黑兔听了妈妈解释后的反应,但是我想小黑兔一定非常痛苦,我们成人的价值评判标准使得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伤害。在强调儿童生命的丰富性与多元化的今天,我们还能用这根尺子来评价我们的孩子吗?试想,我们的班级中有多少像小黑兔这样平凡的孩子,他们的人生在刚刚起航的时候却遭遇了如此的挫折,我们成人该负什么责任?因此,我们老师有责任引导儿童对文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消弭这种由于文本本身的缺陷而给儿童造成的无辜的伤害。  

当然,教材中也有不少很不错的选文,可是我们的老师拿到手后,却曲解或者误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造成对文本的误读,无法实现或窄化了文本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师的学科素养也直接影响了儿童的精神成长,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我们的语 文 老师理应怀着对童年负责的态度,努力为孩子们打开一扇开启美好未来的精神之窗。  

2.我们的语文教学究竟想干什么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经常会有集体性的“失语”现象。例如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孩子们惯用的词语一般是“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等,甚至还会加上一句“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每次听到这里我都会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这是孩子们真实的心声,还是老师需要的答案?不管是什么,我们必须思考,我们教学是为了“蒙蔽”,还是为了“启蒙”?现代价值判断中的“责任”、“担当”、“智慧”、“权利”“义务”等词汇为什么没有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的课堂为什么是安静的,而没有争论与激辩?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著名学者 王富仁 教授在谈到当今的语文教育时说道:“最大的弊病就是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造成学生自己想说的话找不到语言来表达,不想说的他却能说得出来。甚至可能是说的头头是道,但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这样一来,语言就不是作为负载自己真实的思想的载体,而成了蒙蔽自己、覆盖自己的一层帷幕,把真实的自己挡在里头,使别人看到的不是自己。” [7]  

其实早在五四时期 鲁迅 先生就曾经提出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命题,这其中包含着一个根本性的转化,即“长者本位”向“幼者本位”的转化。如果我们的老师能“把每堂课都作为一次精神的探险”(钱理群语),真正从儿童本位出发设计我们的教学,相信我们的课堂就会成为孩子们精神的“理想国”。  

   

参考文献  

1.卢梭【法】著,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朱自强.朱自强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教育讲演录[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9  

3.王泉根,赵静.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4.肯·古德曼【美】著,李连珠译.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 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 卢梭【法】著,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 卢梭【法】著,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朱自强.朱自强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教育讲演录 [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9

[4]朱自强.朱自强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教育讲演录 [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9

[5]王泉根,赵静.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6]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