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三国演义〉》育人价值挖掘与转化案例
发布时间:2015-03-1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丁玉平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阅读,初步掌握对比阅读原著和改编课文的方法,丰富阅读体验,逐步形成接近名著或名家名作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前后连读的方式,初步掌握阅读章回体小说的方法,初步形成前后连读的意识,在前后连读的过程中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深化对内容的理解。

3.通过比较、思辩,读出《三国演义》的多姿多彩,让学生形成后续性阅读的美好期待。  

※制定依据:  

★教材分析:   

《三国演义》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三国演义》享有崇高至极的地位,没有任何一部小说比得上。近300年来,向来被称为“第一才子书”,或“第一奇书”。

《三国演义》几百年来一直有着广大的读者群,其以情节取胜,以跌宕有致的写法取胜(例如“刘备三顾茅庐”,一步一步把主角诸葛亮从喧天的锣鼓声中引出场来;又例如“草船借箭”的写箭,“借东风”的写风,一步逼一步地扣得极紧。)。知名教授钱钟文认为这部小说常读常新。少年时阅读可能是看热闹,故事多变有趣;年轻时阅读可能对小说中种种人物性格的描写以及他们的为人之道感兴趣;年纪再大一些的人可能多注意人物命运描写以及各方实权人物斗智斗力、巧弄权谋方面。

  就文学而论,它的人物塑造功夫也确是第一流的,中国后世的小说家都从其中吸取了营养。《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在四年级下册教材中安排了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三顾茅庐》,将这篇课文和青少版、少儿版及原著进行对比,在内容安排和情节描述上有较大的差异。教材中的《三顾茅庐》用一个小节简要地概述了刘备拜访诸葛亮的原因和前两次拜访诸葛亮的事情,而后基本采用叙述性语句讲述了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情景,并有多处情节的删减。青少版中的《刘玄德三顾茅庐》则将刘备拜徐庶为军师后连打两次生长和曹操设计“骗回”徐庶这两个情节。而少儿版的《三顾茅庐》则用了四个小节,将青少版中的“官渡之战”和“刘备兵败投荆州”这两回的内容作为“三顾茅庐”的背景加以简要介绍。原著中的回目更多,且用对偶性语句概述回目的主要内容。因此,在三个版本中,“三顾茅庐”故事背景的交待属少儿版最为清晰和完整。

三种不同版本的《三顾茅庐》在情节的分割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恰好说明章回体小说的特点——每一回的故事相对独立,但又承前启后,故事与故事之间环环相扣。这就为四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提供了两方面极为重要的资源:一是通过不同版本的对比阅读,进一步让学生初步掌握原著和改编课文的对比阅读方法,以获得更丰富体验和阅读收获,逐步形成接近名著或名家名作的意识和能力;二是通过对比阅读和前后连读的方式,逐步感受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初步形成前后连读的意识,在前后连读的过程中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学生实际:   

这学期开学后,我们班学生就开始阅读《三国演义》了。通过前期的交流,我发现本班学生初起阅读《三国演义》的过程中,制作了一些个性化的“三国卡”——有人物卡、故事卡、成语卡、歇后语卡、兵器卡……。这说明学生在初期阅读的过程中已经对《三国演义》有了些许兴趣,也产生了许多点状的收获。但由于教师并没有对《三国演义》这一章回体长篇小说的阅读方法指导,因而学生也产生了诸多的阅读障碍。于是我在班级中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情况如下:喜欢阅读三国的人有31人,其中男生19人,女生12人。女生普遍不喜欢打打杀杀的场面。而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普遍感觉到三国人物众多,故事情节复杂,因此刚开始读的时候,感觉故事和人物还是比较清楚的,但越往后读就越糊涂。分析以上调查,我认为:学生的阅读经验还停留在读单篇文章的阶段,他们阅读单个回目故事的时候感觉相对轻松(部分情节复杂的除外),但是他们往往只能立足于本回故事来理解相关内容,而不能前后贯通起来读。如果不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那么大部分学生就可能读不出《三国演义》的诸多“滋味”。  

另外,课文中的《三顾茅庐》一文是《刘玄德三顾茅庐》的浓缩版,它主要采用叙述性语言,并有多处情节的删除,学生阅读起来难度比较小。学生在阅读语文书中的《三顾茅庐》一文后,只能对这个历史故事留下一个初步的印象,而没能体会到情节的跌宕起伏和绘声绘色。但这样的阅读往往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原著的经典。鉴于这些分析,本课存在以下两个提升点:  

1.提升学生接近名著或名家名作的意识和能力。

    2.提升学生前后连读章回体小说的意识和能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