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许嫣娜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词串。能抓住核心主题词“昆虫”把握词串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巩固对“主题词串”的课文类结构的认识。
2.能准确认读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了解“虫”的汉字演变,感知独体字在合体字中作为部首时的写法变化,为大量合体字的书写打下基础。
3.能结合具体昆虫的观察辨析,初步引导学生形成较正确的科学概念“昆虫”,并能感知昆虫取名的不同方法,初步形成相应的方法结构。
4.在热爱昆虫,热爱自然的情感催生中,产生阅读、研究和介绍昆虫的兴趣。
※教学依据
1.教学内容分析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内容。词串识字是低年级集中识字的重要课型,同时也是苏教版教材的特有的一种识字课型。它围绕一个核心主题词,将12个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的词语排列成四行,每行3个词语,都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整篇朗读时,押韵上口,如同一首言简意赅而又便于记诵的韵语小诗。
《识字4》是孩子们在一年级入学以后接触到的第三篇词串识字,与前面两篇相比,依然延续了主题突出,线索清晰的特点。但这篇识字的独特之处在于:
(1)核心主题词更为明晰突出。全篇词串围绕“昆虫”一词展开,涉及到常见昆虫、昆虫的生活环境和研究昆虫的方法三类内容。
(2)“生字”与“词语”难易程度区分度较大。本课需要书写的六个“生字”除“蚂蚁”外都是常见字,从学生在入学后的“生字”基础闯关中不难看出,学生都能认读。其中的“田”和“天”字在前期的课文教学中已经完成了认读和书写的任务。但是课文中介绍常见昆虫的“词语”笔画很多,虽然孩子在生活中说的很多,但是并不认识。同时本课首次出现独体字与其作为部首的合体字同时出现的情况,因此在写字结构中具有重要的节点价值。
(3)语文与科学知识的有机整合。“昆虫”是科学概念,当它作为语文教学资源出现时,既不能忽略它的科学性,也不能弱化其语文资源的价值。要将识字与观察、说话有机结合。
(4)从课型的意义上来说,本课更具有课型中“教结构”的意义。因为最初的两课词串识字正是学生刚刚从拼音教学转向识字教学的“起始课”。学生尚处于转型过程中的适应期,对于课型的认识比较浅显和懵懂,而《识字4》是在承接了两个课文单元教学之后的一组词串识字的开篇,因此更适宜在前期学力的基础上小结提升渗透,形成初步的课型结构意识。
2.学生实际分析
与孩子们的结缘始于阳光灿烂的九月。从六年级空降到一年级以后,与这群新认识的娃娃们一路同行到今天,不过是两个半月的时间,但也积淀了很多基于他们成长的欢喜。
(1)学生在课堂学习常规养成中的成长。6班的孩子非常好动,所以在课堂上常常呈现出“坐不住”的忙碌状态。因此培养倾听习惯是首要目标。到目前为止,依次经历了三个培养过程:
第一阶段,外在表现阶段:要求学生身体坐端正,眼睛看老师,耳朵听老师。第二阶段,语言动作反馈阶段: 能复述 老师的要求或同学的精彩答案或用动作对他人的回答表示你的看法。第三阶段,简单的思维互动阶段: 能在 老师或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看法,如“我想补充”,“我不同意”等。第三个阶段只是刚刚起步,能达到的学生比例还不是很高,需要进一步培养。
(2)学生在语文学习习惯养成中的成长。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从开学初到今天,学生基本养成了以下习惯:①诵读积累的习惯。每天都能诵读积累与学习内容或班级生活相关的一首儿歌。②预习准备的习惯。能按要求提前预习课文。一小部分学生还不是非常自觉。③学习生字的习惯。能用一定的适合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学生对于方法的明晰度还不够,表达上有些罗嗦。④流利朗读的习惯。语感与期初相比有较大进步,但是齐读时还有一些拖腔。
就本课的学习内容看,学生的学习中具有积极的兴趣点。首先对于文本的内容“昆虫”非常喜欢,尤其是一群男孩子,经常学校里观察昆虫。其次文本的语言形式是词串,没有句子的朗读,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但同时,学生在学习时也有几个困惑点和障碍点。第一,课文中的昆虫名称笔画过于复杂,学生在生活中只听音,不见形,因此当他们同时出现时,容易引起认知的混淆。这些单纯词需要在课堂的情境中反复出现,加以强化。第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把“小虫”等同于“昆虫”,这种前科学概念需要在本堂课上加以纠正。但是又不能将语文课弱化为科学课,其间度的把握很重要。而且本课中常见昆虫的名称大多含有“虫字旁”,容易让学生引起不正确的联想,带有虫字旁的是昆虫,没有虫字旁的就不是昆虫。昆虫的得名也需要“变式”的介入。第三,首次出现独体字作部首,需要渗透写字的结构。独体字作部首时,要有所变化。同时“虫、木、人”作部首时,学生由于知觉的整体性的作用,强的部分大于弱的部分,容易把变化忽略,教师需要加以强化。
基于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基于学生的基础性资源,本课教学教师预设了以下提升点:
1.提升学生词串识字课型中把握核心主题和内在逻辑的能力,适度拓展以“主题词”为核心进行相关联想的能力。
2.提升学生自主识记生字的能力,尤其是独体字成部首时,细致观察辨析的能力。
3.提升学生在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