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 |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
学科 |
语文 |
班级 |
六(2) |
人数 |
46 |
|||
课题 |
练习4 |
教时 |
1教时 |
执教 |
杨丽铭 |
日期 |
2011.11.17 |
|||
※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俗语及其特点,懂得具体俗语的意思,初步体会俗语所蕴含的地域文化,感受民族智慧。 2.能准确、有感情地认读四字词语,在感受传统戏剧魅力的同时进一步丰富词语的学习方法。能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四字词语,增强表情达意的效果。 3.通过学习俗语和与京剧有关的四字词语,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其传承发展的意识,加深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依据 ★教材分析: 练习课与单元课文应有不同的教学立足点,应更多的体现“积累与提升,拓展与运用”的育人价值。因为练习课集中呈现出单元课文中所反映的语文知识、能力训练点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行积累与总结,形成结构性的概念,同时也应进行适度拓展,寻找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挑战性,帮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准确运用,架起学生在语文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同时使得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练习中获得一种升华,体现出单元课文与练习的整体性与连贯性。 因此,本单元练习独特的育人价值在于: 首先,从单元课文的主题来看:从本单元课文《姥姥的剪纸》、《牛郎织女》、《安塞腰鼓》中,我们看到了民间剪纸艺术的炉火纯青,民间传说的不凡魅力以及来自陕北、有着2000年以上历史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不同的文体却反映着同一个主题——民间智慧,从中展示了各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而练习中的“语文与生活”这一板块为学生提供的六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俗易懂而又朗朗上口的俗语更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它既描述着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又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旨在通过对俗语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俗语的特点”以及俗语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在拓展与运用中感受“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汉语的丰富性,加深学生对“俗语”这种民间语言形式的认识,架起认识与运用的桥梁。 其次,在“诵读与积累”板块安排了12个与传统戏剧有关的四字词语。细观其内容,除去学生在以往的学习阅读中已经接触过的一些四字词语,还有一部分与传统戏剧常识有关,如“生旦净丑”、“唱念做打”等。因此,在教学时,我们一方面是通过这些词语进一步了解传统戏剧,另一方面继续向学生渗透一些汉语的知识:如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形象比喻等,感受汉语的魅力。 再次,从整体上看两块内容。俗语与传统戏剧都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通过大俗大雅的两块内容“雅俗共赏”,引导学生走进这样的传统文化,在认识、理解、运用的过程中让历史文化“有声”、“有色”、“有趣”起来,让学生在语文与生活中真正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气息,进而感受其魅力,传承其精髓。 ★学生实际: 1.从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所接触的社会文化来看:学生身处在一个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所接触的是“网络新词遍地开花”、“超女快男热衷选秀”的快餐文化中,对于刚跨入青春期的六年级学生来说,说着新词,追着明星是一种时尚。往往很难静下心来,去了解相对比较“土”的俗语与戏剧,尤其对于戏剧更是兴趣缺缺,但正是在这样的传统艺术形式中,积淀着千百年来老百姓的智慧,不论是对于语言的积累还是民族情感的培养,本练习都将是本单元主题的一次“总结与提升”,通过俗语与成语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真切地感受其魅力,从而心生向往,促进其传承与发展这种传统,加深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2.从学生已经形成的方法结构来看:本班学生在五年级下学期学习《练习5》时,初步形成了学习成语及新词的方法结构,如:抓住关键字理解成语的意思、利用成语的构词方式来理解成语的意思、从新词的构词方式中可以窥见新词也是符合汉语的构词规律等。那么,在学习本单元的俗语与四字词语的同时,学生可以以原有的方法结构为基础,在“温故中知新”,在迁移方法的同时不断丰富完善方法结构,继续习得俗语与另一类型四字词语的学习方法,这对于学生灵活地理解运用各种语言形式,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在教学上存在以下几个提升点: 1.提升学生运用四字词语准确表达所见所闻所感的能力。 2.提升学生根据具体的语境准确判断词义的能力。 3. 提升学生细致推敲、准确用词的能力。 4.提升学生对俗语特点、文化的认知,提升学生对于民族智慧的认同感,培养雅俗共赏的文化传承态度。 |
||||||||||
※ 教学过程 |
||||||||||
课前预习情况 |
1. 理解俗语和四字词语的意思 2. 了解与京剧有关的知识。 3. 搜集家乡的俗语并弄懂意思。 |
|||||||||
时间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
热 课 |
1.引导背诵“安塞腰鼓”其中一段 2.引导交流民间艺术形式 |
背诵、交流 |
建立与单元课文的联系,奠定认知基础 |
||||||
|
一、 练习“诵读与积累”,学习四字词 语 |
1.看视频,说四字词语。 2.结合四字词语谈对京剧的了解 (四大角色、四大基本功、与京剧有关的其他信息) |
1.根据情境说四字词语 2.读读、找找谈了解。 |
通过学习点的聚焦,理解词义,进一步认识京剧,继续渗透汉语的学问,培养学生去咀嚼、探究汉语的意识。
|
||||||
|
二、 走近“语文与生活”, 学习俗语
|
(一)理解俗语,谈发现 1.读准俗语 2.同桌选择一句俗语交流意思 3.引导全班交流各句俗语的意思 4.再读俗语,谈发现 |
1.读俗语
2.同桌交流
3.选择一句进行全班交流 4.小组学习,交流发现 |
在交流俗语的过程中理解俗语的意思,感受俗语背后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进一步感受俗语的特点,并通过朗读进一步积累内化。 |
||||||
5 分 钟 |
(二)拓展俗语,拓视野 1.引导交流搜集的俗语
|
1.交流家乡俗语,用常州话说一说 |
在拓展本地俗语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理解走向运用,品味俗语的魅力,体会俗语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
|||||||
5 分 钟 |
三、 总结课堂,拓展延伸。
|
1. 谈谈本课的收获 2. 总结提升:雅俗共赏、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
1.谈学习收获 |
总结提升,在谈收获的过程中内化所学,升华对于民族智慧的情感。 |
||||||
|
作业 |
|
1.听京剧名段,练着唱一唱 2.搜集各地的俗语背一背 |
|
||||||
反 思 重 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