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链》育人价值挖掘与转化案例
发布时间:2015-03-1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姜明红  

※教学目标:  

1.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体悟小说的独特表现手法。

2.能学习运用“读情节、圈细节、想背景”的小说人物形象品读的方法结构,从多个方面整体把握乔依无私助人的特点,并能进行综合评述。

3.能理解爱之“链”的含义,并能懂得: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每个人都要给予无私的帮助。

※制定依据:  

u      教材分析:   

在写人类记叙文的教学研究中,我们走过了三个阶段。学生在四年级写人、记事文章学习的基础上,为类课文学习积累了理清思路、把握主要内容等方面的学习经验,学生初步形成了与此相关的知识内容结构、方法结构。  

第一个阶段,从五年级开始,我们尝试重组教材,帮助学生形成类课文学习中认识人物特点、体悟中心的经验,并实现读写结合。我们对全册教材进行整体梳理,将写人文章、写物文章归类重组。对《诺贝尔》、《天火之谜》、《郑和远航》、《海伦 凯勒》等名人文章表现人物精神的手法进行了整体把握。这些写人文章以名人为主,通过典型事迹、杰出贡献反映著名人物的精神品质。这些文章在典型事件的描述中主要通过人物行动和关键的一两句人物语言反映人物特点。学生走近名人的过程也是接受精神洗礼的过程。如诺贝尔、富兰克林为了自己的理想,克服一切困难,执著努力,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学生在学习这一组文章时都被深深感动了。在这一阶段,我们初步渗透了解名人杰出贡献、品读名人典型事迹、走近名人精神的品读策略,并引导学生体会写名人文章在题目、选材、揭示中心的方式等写作特色。

第二阶段,我们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等名人文章的表现手法进行了整体把握。这些写名人的文章选择了名人生活中的另一个侧面,以具体可感的情节展开。这组文章在反映人物特点的表现手法上,出现了对人物神情、动作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内心的刻画。学生发现,这些名人不是遥不可及的圣人,他们是可敬可亲的。学生进一步走近了名人的生活世界,名人精神不再是一句口号,一个标签,它悄悄滋养着学生的心灵。这一阶段,我们在教学中渗透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行为、语言、神情、内心的品读体会人物特点,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抓住人物的细节表现人物特点的手法,并尝试运用。

第三个阶段,在进入六年级之后,我们再次对整册教材进行了重组,并形成了《郑成功》、《钱学森》、《詹天佑》、《把握的心脏带回祖国》、《负荆请罪》等爱国名人篇,《小草和大树》、《轮椅上的霍金》等励志名人篇。这些文章依然通过主要事迹反映著名人物精神,并延伸出同一主题却有不同内容的多元化认识。这一阶段,我们引导学生在学习这两类课文时充分运用已经掌握的阅读、体悟、鉴赏策略进行自主阅读。每个人如何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发展努力,每个人如何靠自己的顽强毅力、勤奋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断取得成功……在学习这些文章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受到精神的洗礼。这一阶段,根据文章特点,我们在进行专项练笔的同时,进行了同一主题不同选材、同一材料不同主题、同一人物不同特点的习作练习。

第四个阶段,在六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我们把首次出现的两篇小小说:《船长》、《爱之链》归类教学。小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如何在学习写人类记叙文的基础上实现小学阶段对小说教学的渗透和衔接呢?我们以篇幅短小、人物简单的小小说教学为载体,进行了有向设计。首先,我们以《船长》为例,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小说的独特表现形式,体悟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并引导学生在情节的品读中感悟人物形象,体悟小说主题。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感受了“读情节、圈细节、想背景、抓矛盾” 品读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结构。  

今天的课呈现的是第四阶段第二篇小小说的教学。《爱之链》作为小小说,通过乔依、女店主、老妇人之间发生的故事,传达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小说情节出人意料、矛盾交织,为学生体会小说的特点提供了可能。独特的情节结构更引导学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每个人都要给予无私的帮助。本文在矛盾冲突中以环境烘托、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主人公乔依的个性品质。教学中,我们试图通过大问题的设计和有向开放的学习活动组织,帮助学生进一步体悟小说的味道,并运用“读情节、圈细节、想背景”的体悟策略,整体把握人物形象。

u    学生实际:   

   如何积累记叙文的知识结构、方法结构,并为学生进入初中学习小说做好渗透和衔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过了四个阶段的成长。

第一阶段,学生对如何阅读写人文章、把握文章主题还没有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与方法结构,还没有养成与之相适应的语文学习习惯。高年级学生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思想意识也处于需要主流价值的引领阶段。我们以名人文章的教学为切入点,在五年级时,对整册教材进行重组,将通过主要事迹介绍名人的一类文章归类教学。在这一阶段,学生通过学习名人文章,在心中逐步树起精神的丰碑。这一阶段,我们引导学生逐步学习了高年级自主阅读的步骤,并提供时空促进学生主动练习。我们引导学生能够尝试抓住人物行为、语言,通过找关键词句、联系生活经验比较等体悟策略品读人物特点。这一阶段,学生逐步学习进行课前批注和课中批注,并在比较文章题目、选材、揭示中心的方式等写作特色的同时尝试运用。

第二阶段,学生在阅读事迹型名人文章时,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但是充斥在他们身边的阅读材料,绝大多数是普通人的故事。如何阅读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型的故事,如何在真实具体的事件发展中把握人物特点?学生需要新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在此同时,名人的精神照亮了每一个学生的精神世界,但如何与他们的生活实现沟通联系呢?在五年级整册教材重组时,我们将有具体情节和细节描写的《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类文章归在一起,进行重点突破。这一阶段,学生能按照自读课文步骤开始独立预习课文。依托文本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了细节描写,并形成了圈细节、找关键词、联系生活经验比较、联系上下文比较、品词析句等体悟策略。这一阶段,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课前批注和课中批注的习惯。学生尝试品评文章中抓住人物的细节表现人物特点的手法,并尝试在作文中运用。

第三阶段,学生进入了六年级上半学期,认识积累和知识积累更为丰富,在阅读写人文章的过程中,如何在具体情节的发展中整体把握人物特点,形成整体思维的能力,成为新的语文发展需要。与此同时,如何认识人物不同方面的不同特点,自己如何去叙述生活中的人物故事成为迫切的需要。我们将爱国名人和励志名人分主题教学,教师在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主阅读习惯的同时,继续帮助学生丰富圈画细节、抓准关键词句、品词析句、联系生活经验比较、联系上下文等体悟策略,并引导学生尝试将表现人物特点的几个方面联系起来整体思考和表达。这一阶段,学生在习作中能综合运用学过的表现人物的方法,并能进行习作鉴赏和交流。

第四阶段,学生进入六年级上学期结束阶段,学生在写作中表现出对丰富人物表现手法的需求,对新出现的小说这一文体的阅读没有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如何用小说的方式阅读和学习小说呢?在这一阶段,学生通过《船长》的学习,初步感受到小说与以前写人记事文章的不同,情节丰富了, 表现人物特点手法多样了。学生开始学习在情节的品读中感悟人物形象、体悟小说主题,并初步学习了小说阅读中“读情节、圈细节、想背景”的感悟策略。《爱之链》作为第二篇小小说,在学习中将有可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在体悟小说味道的同时,运用“读情节、圈细节、想背景”的策略品读乔依无私助人的品质,并受到爱的力量的感染。独特的情节发展,将有可能帮助学生通过“安慰、修车、婉拒、目送”的具体品读,学习在整体思考中体悟乔依的品质。

第五阶段,在六下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将进一步培养学生形成鉴别文体类型的能力,并尝试用不同的阅读策略进行自主阅读。同时,我们在引导学生品读小小说人物形象、体悟主题的同时,将引导学生围绕“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人物”、“为什么要塑造这个人物”的探讨,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小说的鉴赏。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