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
学校: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
年级:二年级上(苏教版国标本) |
班级:二(9)班 |
|||||||
|
学科:语文 |
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
教时:2 |
设计者:卢赟 |
日期:10月10日 |
|||||
|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替、婆”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试着背诵课文。 3.借助插图,品味课文的语言,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小男孩时刻关爱盲婆婆的纯洁、善良美好心灵,激起学生奉献爱心,尊敬老人,主动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美好意愿。 ※制定依据: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诗歌中的小男孩善良、有爱心,他把一只可爱的、会唱歌的蝈蝈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希望用蝈蝈的歌声激起盲婆婆心中美好的想象,唤醒她难忘的回忆,希望蝈蝈能在他上学的时候代替他为婆婆驱走孤独,带来快乐。他用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了残疾老人特殊的关爱。教师要带着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品味诗歌含蓄的语言,去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愿,从而激发起尊敬老人、关爱残疾人的愿望。 ★学生实际:二上的孩子,他们受到祖辈过多的关爱,却不懂得如何去关爱他人,更不会主动关心、照顾残疾人。尽管他们经历过“助残日”,而且还为残疾人捐过款,但这种“爱”是标签式的,是没有引起心灵共鸣的。而本文的小男孩却一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关心着邻居盲婆婆,我们希望通过同龄人的这样一种举动来“激情”:激发学生主动关爱残疾老人的情感,期望达到“移情”:小男孩的做法就是一面关爱他人的镜子,最起码当他们周围有残疾人时,不再冷漠地绕道而走,而能想到为他们去做一些让他们感到快乐的事情。另外,诗歌的语言含蓄、优美,我将引入音乐,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合理的想象来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情感;用好诗歌的留白以及工整的句式启发学生的想象,积累内化文本语言。做到读中悟情,情动辞发。
|
|||||||||
|
※教学过程 |
|||||||||
|
时间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
|
一、听句导入
二、学习课文 (一)捉蝈蝈,感受美丽的心情。
(二)送蝈蝈,感受美好的心灵。
(三)听歌声,感受美好心愿。
(四)唱歌声,表达美好的祝愿。
三、学习生字
|
1.听句:我的邻居是一位盲婆婆。 2.我捉回了一只绿色的蝈蝈。 2.齐读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1.学习第一小节 (1) 出示蝈蝈图片。 想一想: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看图说)(板书:唱) (2)捉到这只蝈蝈,小男孩的心里 ? (3)找到表示开心的词语,出示并读好。 (4)拓展表示开心的ABB式的词语。 (5)指导朗读好第一小节。
2.学习第二小节。 (1)说一说: 捧着这只从树林里捉来的蝈蝈,小男孩迫不及待地朝盲婆婆家跑去,书上是怎么说的?读一读。 (2)出示:小朋友送蝈蝈的图片。你来想象一下,他会对婆婆说些什么? (3)师生互动,表演送蝈蝈的情景。 (4)指导朗读第二小节。 教学“替”(字义)
过渡:蝈蝈对于婆婆来说多么重要呀,它的歌声还有魔力呢! 1.学习第三小节。 (1)歌声的第一大魔力是----?出示第三小节第一、二行。 指导朗读好这两行。 听了歌声,婆婆还看到了什么?再读好两行。
(2)歌声的第二大魔力是---? 出示第三、四行。 婆婆都想起了童年的哪些欢乐?重点指导朗读三、四行。
(3)配乐朗诵第三节。
2.第4节,导读: 蝈蝈又唱起来了,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您听,(它唱得多好,咯咯,咯咯,咯咯……) (1) 练读 (2)蝈蝈的歌声,你听懂了吗? (3)小小组讨论、交流。 3.齐读全文: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小男孩的爱心。
总结,出示小诗。你有什么发现吗?
1.出示:替 婆 2.指导写字。 |
开火车读词语
观察并交流 带着快乐的感情读好第一小节。
说一说,读一读;做做动作读一读;想一想再读一读。
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练习用句式说话。
练一练读,再体会歌声的含义。
|
通过听句,唤起记忆,让学生最快地进入课堂。
通过抓重点词语“喜滋滋”“乐呵呵”来奠定情感基础,让学生入情入境。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小男孩美好的心愿,体会人物形象。
在理解的基础上配乐朗诵,体会了情感,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合理的想象,再一次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愿。
在蝈蝈的歌声中体会其深远的含义,体会诗歌的含蓄美。
通过自主发现,了解诗歌写作特点,为背诵、写作打下基础。
|
|||||
|
反 思 重 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