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4》育人价值转化案例
发布时间:2015-03-1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年级:六(2)班 

 

学科:语文

课题:练习4

教时:1

设计者:杨丽铭

日期:9月24

 

※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俗语及其特点,懂得具体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理解与拓展的过程中习得理解俗语的方法,培养在生活中发现、搜集、运用俗语的意识。

2.能准确、有感情地认读成语,进一步丰富成语的解词方法结构,能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成语,增强表情达意的效果,感受传统戏剧的魅力。

3.通过学习俗语与成语,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其传承发展的意识,加深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制定依据:

★教材分析:

练习课与单元课文应有不同的教学立足点,应更多的体现“积累与提升,拓展与运用”的育人价值。因为练习课集中呈现出单元课文中所反映的语文知识、能力训练点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行积累与总结,形成结构性的概念,同时也应进行适度拓展,寻找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挑战性,帮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准确运用,架起学生在语文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同时使得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练习中获得一种升华,体现出单元课文与练习的整体性与连贯性。

     因此,本单元练习独特的育人价值在于:

首先,从单元课文的主题来看:从本单元课文《姥姥的剪纸》、《牛郎织女》、《安塞腰鼓》中,我们看到了民间剪纸艺术的炉火纯青,民间传说的不凡魅力以及来自陕北、有着2000年以上历史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不同的文体却反映着同一个主题——民间智慧。而练习中的“语文与生活”这一板块为学生提供的六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俗易懂而又朗朗上口的俗语更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它既描述着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又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旨在通过对俗语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俗语”、“俗语的特点”以及“运用俗语的作用”,丰富理解的方法,在拓展与运用中感受“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汉语的丰富性,加深学生对“俗语”这种民间语言形式的认识,架起认识与运用的桥梁。

其次,在“诵读与积累”板块安排了12个与传统戏剧有关的成语。细观其内容,除去学生在以往的学习阅读中已经接触过的一些成语,还有一部分成语与传统戏剧常识有关,如“生旦净丑”、“唱念做打”等。因此,在教学时,我们一方面是让学生积累这些与传统戏剧有关的成语,另一方面继续向学生渗透一些成语的解词方法,如结合图片、资料背景理解成语等,并通过练一练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准确运用成语,增强表情达意的效果。

★学生实际:

1.从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所接触的社会文化来看:学生身处在一个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所接触的是“网络新词遍地开花”、“超女快男热衷选秀”的快餐文化中,对于刚跨入青春期的六年级学生来说,说着新词,追着明星是一种时尚。往往很难静下心来,去了解相对比较“土”的俗语与戏剧,尤其对于戏剧更是兴趣缺缺,但正是在这样的传统艺术形式中,积淀着千百年来老百姓的智慧,不论是对于语言的积累还是民族情感的培养,本练习都将是本单元主题的一次“总结与提升”,通过俗语与成语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真切地感受其魅力,从而心生向往,促进其传承与发展这种传统,加深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2.从学生已经形成的方法结构来看:本班学生在五年级下学期学习《练习5》时,初步形成了学习成语及新词的方法结构,如:抓住关键字理解成语的意思、利用成语的构词方式来理解成语的意思、从新词的构词方式中可以窥见新词也是符合汉语的构词规律等。那么,在学习本单元的俗语与成语的同时,学生可以以原有的方法结构为基础,在“温故中知新”,在迁移方法的同时不断丰富完善方法结构,继续习得俗语与另一类型成语的学习方法,这对于学生灵活地理解运用各种语言形式,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在教学上存在以下几个提升点:

1.  提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有效运用资料等方法灵活理解俗语与成语的能力;

2.  提升学生在特定语言情境运用成语与俗语、增强表情达意效果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热课

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和课外资料说说你了解的民间艺术,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段落的背诵

学生交流、背诵

复习课文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一、图片展示,谈话导入。

 

  1.同学们,暑假里老师去黄山游玩,带回了几张黄山的照片,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2.出示黄山图片: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3.看着这些图片,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

(云遮雾罩、怪石嶙峋、鬼斧神工……)

1.       学生欣赏图片

2.       交流想到的词语或句子

以图片导入,词语描述,为后面描写黄山的俗语做认识的铺垫

 

 

一、走近“语文与生活”——学习俗语

走近语境中的俗语

过渡:真巧,暑假期间,舅舅要带刘志刚到黄山去玩。志刚不由地问舅舅:“黄山好玩吗?”舅舅这样回答志刚:“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嘛!”

1.指名朗读:你知道舅舅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吗?

2.指名交流。相机解释:岳:山。知道五岳

3.故意追问,引导体悟本句话的意思。

4.思考:你觉得舅舅用来形容黄山的这句俗话怎么样?

5.相机小结,认识俗语的概念。

像这样通俗易懂、简单形象、朗朗上口的话就叫俗语,它们是老百姓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反映着老百姓的生活经验和愿望。

 

 

 

 

1.学生朗读该句俗语

 

2.交流俗语的意思

 

 

3.谈谈对用俗语来描绘黄山美景的感受

通过理解俗语的意思,初步感受这种语言形式的特点,获得对俗语概念的认知。

 

交流各地的俗语

过渡:在练习4就有几句俗语,先去读读准确,再结合你课前收集的资料和同桌交流一下每句俗语的意思,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句来与大家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交流俗语。

2.多媒体出示五句俗语。

1)指名读准五句俗语。正音:阳朔、华山、貂皮

2)学生选择一句试着说出他们的意思。

根据交流,教师在以下几处点拨,引导理解:

●说说苏杭的美丽景色或著名景点(诗)

●渗透“甲是第一” 的意思(抓住关键字词理解俗语的方法)

●认识 “乌拉草”

●理解“午穿纱”

3)自读读这些俗语,说说还有哪些发现?有类别:(自然风光、土特产、民风民俗……);押韵,读出韵味。

 

 

 

 

 

 

1.学生自读,交流

 

 

 

2.全班交流自己所选的俗语。

 

 

3.读好描写景色的两句俗语

 

4.说说发现,读好俗语

在交流俗语的过程中渗透理解俗语的方法,进一步感受俗语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特点,并通过朗读进一步积累内化。

 

拓展本地的俗语

过渡:俗语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启示我们常州也有不少,你能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课前搜集的常州或江南地区俗语吗?

1.学生交流说一说自己搜集到的俗语。

2.老师也找了一些,大家读读。看看是写什么的?出示两句进行比较

白露身不露。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1)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这些俗语。出示语境进行选择。

2)说说用了俗语后的作用

对呀,平时在合适的语境中用上俗语,会很生动、幽默,也更容易让人接受呢,俗语不愧是我们(民间智慧)的结晶。

板书:民间智慧

 

 

 

 

1.       交流俗语

2.       在语境中选择俗语

3.       学生总结用了俗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在拓展本地俗语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理解走向运用,培养学生对家乡俗语的热爱。

 

 

二、练习诵读与积累——学习成语

 

1.聊传统戏剧,引出成语。

聊另外一个话题:你爱看戏吗?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戏剧?你了解它们吗?来读读这些成语,你一定会对它们有进一步的认识。

1)读一读书中的成语,争取把这些成语正确地、字正腔圆地读出来。

2)出示成语。检查朗读

 

1.聊对传统戏剧的认识,举举例子。

 

 

 

2.自读成语、正音

 

通过举例子等方式用好差异资源,引导学生走进传统戏剧,形成进一步了解的期待。

 

 

2.学习成语,了解传统戏剧。

1)将成语分成两类,出示: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演员  观众)

生旦净丑  唱念做打 粉墨登场 锣鼓喧天  有板有眼  字正腔圆

余音绕梁  惟妙惟肖 活灵活现 感人肺腑  动人心弦  喜闻乐见

2     同桌交流:哪些词语的意思你明白了,和同桌交流一下,

3     还有不理解的吗?

4)交流:以下几点渗透解词方法

“生旦净丑”和“ 唱念做打”(结合资料,观看图片理解。)

ABAC式构词:(这种结构的成语一般是用来强调某种状态,程度比较深)

●“余音绕梁”的典故:结合典故的情境理解成语。

5)指导朗读:让我们齐读成语,感受魅力。

 

1.       说说对分类的发现。

 

 

 

 

2.       同桌交流成语的意思。

3.       继续建构解词方法。

4.       学生反复读这些成语,读出感情,熟读成诵。

通过学习点的聚焦,继续渗透成语的解词方法,在解词的过程中找到成语与传统戏剧的连接点,在诵读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传统戏剧的情感。

 

 

3.欣赏传统戏剧,活用成语。

1)说了这么多与戏剧有关的成语,让我们来看一段戏剧?(播放京剧片段)

2)你有什么感受?(能用上我们刚才学到的成语来表达就更好了)

3)相机读读这些谚语: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

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教师相机点评:艺术瑰宝

拓展:其实,有些成语也可以在其他情境下运用,自己可以去尝试一下。

 

1.欣赏戏剧。

 

 

2.交流感受

通过谈感受鼓励学生活用成语和谚语,既增强表达效果,又向学生传递这样一种信息:文化的传承是需要付出艰辛的,从而培养学生对传统戏剧的喜爱。

 

 

四、总结课堂,拓展延伸。

 

4.总结提升:不论是凝聚民间智慧的俗语还是历时悠久的艺术瑰宝传统戏剧、剪纸、安塞腰鼓……,都是老百姓在长期生活中积淀下来值得我们骄傲的传统文化,对于这样的文化,我们应该去传承、发展。但是,现在的年轻人感兴趣的却是超女、快男,那么,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你是怎么看的呢?

 

通过拓展,延伸学生对于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思考。

 

 

 

 

     

俗语          民间智慧

戏剧                        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

剪纸          艺术瑰宝

安塞腰鼓……

                         

附“余音绕梁”典故:

“余音绕梁”的典故 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       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她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像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

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 “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令人回味。————《列子·汤问》

 

 自己的困惑:

1.       内容可能有些多,时间不够,但是还是这样备了,多了可以删减。

2.       原先备课时将成语一块定在传统戏剧,(教参上也是这么定的,)但是越往后越发现不仅仅在写传统戏剧,还有剪纸、腰鼓都可以用后面几个成语来形容,为前后统一,追求主题,我还是这样备了,但是感觉有些以偏概全的意思,所以在总结时还是把他们归进去了。

3.       红色的字都是我有困惑的地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