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育人价值转化案例
发布时间:2015-03-1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望月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引入情境

1、  读题,回顾江中月。

导入:这节课由高老师带着大家继续来学习这篇非常优美的文章《望月》。让我们跟随者作者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回顾那一轮宁静美丽的江中月。

引读第二小节,进入情境。

2、  过渡:多么迷人的江中月啊,让我们走进这样的月色中。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130页。

二、初入情境,理清文脉。

1、  正当我沉醉于其中时,回过头发现多了个小外甥。他怎么出来了呢?他都出来干了些什么?请你迅速浏览3-20小节,找出答案。

     被月光吸引住了,出来了。“是月光把我叫醒了。” ——爱幻想

②     小外甥出来对诗、说月。

 

三、入情入境,体味对诗。

过渡:让我们悄悄走进他们对诗的情景,看看那一轮诗中月。(板书)

板块一:感悟诗中月

1、  瞧,这就是他们对的诗,请一组同学来读一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感。

评价: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诗的节奏美。

      吟诗的韵味很浓,一点也不必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差。

2、  同学们,这里的每一句诗里都镶嵌着一轮明月,人们常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你从这些诗句中各看到了一轮怎样的月亮?

重心下移,让学生说自己的体悟,悟读结合。

板块二:诵读诗中月

1、  同学们,古人望月,月亮成为他们倾诉的对象,情感的寄托,这就是千百年来的一种月亮情结。下面请你想象着那一轮诗中月,先自己读一读,然后再跟同桌对一对。

2、  对诗:

     同桌对。开放评价。(书上其实在提醒我们该怎么对诗)

     师生对。(谁愿意跟我对一对?写月亮的,我一句你一句。我说完了你得紧接着对,其他同学在心中跟着一起对)

     指名对。(就照着我们的样子,再请两位同学来对对诗。谁做舅舅?谁做小外甥?)

     男女生对。

     删节号。(我们也来对一对,写月亮的,我一句你一句)

总结: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你们也跟小外甥一样聪明,眼睛一眨就是一句。

板块三:沉醉诗月中

1、  在月光下,我们吟诵着一句又一句悠远的诗句,此时此刻,“诗……”

2、  沉浸在诗的王国,闭上眼睛想象那一轮江中月,月亮出来了……睁开眼睛,在诗与月的沐浴中,我们不禁倾吐着身心的沉醉:“诗……”

3、  诗中有月,月中有诗,我已经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梦境,只知道全身心沉浸在这清幽旷远的气氛中(板书),不由得再一次发出感慨:“诗……”

 

四、发挥想象,理解说月

1、李白小时候不认识月亮,就把它称之为白玉盘子;我们看到那弯弯的月亮,常常称之为“弯弓”,那么在小外甥眼中,月亮是什么样的呢?从他的解读中,你有什么感受?读读14-20小节,可以做做批注。

①“像眼睛,天的眼睛”比喻形象、贴切、天真童趣。

②“闭上了”“慢慢睁开”写出了月亮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新月到弦月到满月的变化过程。动态美。

③“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月亮调皮。把月亮写活了,赋予他儿童般的情感。

④“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悟读结合。

2、这小外甥怎么样?(爱幻想、很聪明。)

3、小外甥是怎么说这个故事的?绘声绘色。我们也来绘声绘色地讲一讲。

总结:小外甥已经分不清是在梦境还是现实中了,他与月亮融为一体,这轮饱含童真童趣的月亮,就是他的心中月。

 

五、畅想心中月

1、  大家看,作者眼中月,诗人眼中月,小外甥眼中的月亮都不一样,可月亮本身没有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寓情于景,景物是人们表情寄意的载体)

2、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月亮情结,看看这些月亮,在你的心中,月亮是什么?你有着怎样的月亮情结呢?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