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西游记》育人价值转化案例
发布时间:2015-03-1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年级:六(5)班 

课型:课外阅读课内指导

学科:语文

课题:我读《西游记》

教时:1

设计者:丁玉平

日期:4月27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摘录,批注,诵读感受章回体小说的语言形式、艺术形象、思想感情……

2.通过品读描写性语言,丰富阅读体验,感受《西游记》的奇幻,读出《西游记》的多姿多彩。初步形成不跳读的意识,继续提高接近名著或名家名作的能力,让学生产生后续性阅读的美好期待。

※制定依据:

★教材分析:

《西游记》是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创作的一部辉煌的巨作,充满了浓郁、奇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它创造出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魔幻世界。整部书无论是生动有趣的故事架构、曲折离奇的情节设计、丰富诡异的人物性格刻画,还是诙谐讽刺的艺术风格,以及明快、流畅、极富个性化的语言的运用,都体现出作者吴承恩具有像他笔下的石猴一样“横空出世”的艺术想象力,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功力。《西游记》是一部奇书,清代张书坤在《新说西游记总批》中将其概括为“五奇”,即环境“皆奇地”,人物“皆奇人”,故事“皆奇事”,时空“皆奇想”,再者便是书中的“诗词歌赋,学贯天人,文绝地记,左右回环,前伏后应,皆奇文也”。

整部作品是在民间故事或说书艺人说书的基础上创作,其语言带有一定的口语性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半文半白”。书中的情节叙述朴实无华、简单易懂,大多采用现代白话的形式,但与现行的青少版《西游记》相比,语言更具质感,更具中国古典文学的特色,能反映出古典文学语言形式的形象美和凝练美,加之语言中不乏其诙谐幽默之风,读来形象生动,饶有趣味。《西游记》为人们勾勒出的是一幅三界灵异之景,对奇景幻界刻画得细致入微,飘渺奇崛,用笔极尽大胆。书中短句居多,平仄相宜,且多以诗词歌赋的形式体现人物、环境、场面的描写,读来节奏感强,体现了中国语言文字独特的韵律之美。因此,《西游记》原著,不仅为我们讲述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途上的历历磨难,更可借助其描述性语言帮助我们通灵界、入仙界、达佛界,于想象中完成一次奇妙的上天入地之旅,享受语言所带给我们的想象盛宴。

《西游记》这部书,讲述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虽故事的内容有异,但历经苦难的过程却有着极强的相似性。因此,作品中的情节与人物形象,对于读者来说并不构成难度。然而,这部书重要的艺术特色之一便是“奇异的想象”,作者吴承恩花了大量的笔墨对历难途中的所见加以铺陈描述,但读者却往往容易忽略,可忽略的恰恰又是这部作品的精华所在。一般读者如此,小学生则尤甚,以读懂情节,理解人物形象为读书的终点。因此,本次课外阅读课内指导则已行进到基于“泛读”与“精读”之上的第三阶段——“品读”指导,重拾名著中“被忽略的精彩”。

既是重拾精彩,少不了的便是对精彩片段的品悟与欣赏,在教学内容中选取了表现天庭的环境描写与表现白骨精的肖像描写,这两处精彩以诗词歌赋的形式展开,集中体现了中国古汉语的凝练美与韵律美,加之此类描写与情节发展紧密联系,生动且易懂,是指导学生阅读古代经典的上乘之选。重拾精彩有法可循,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便是指导学生进行有向批注,在语言形式、艺术形象和思想情感方面记录自己在欣赏过程中的点滴感受。另外,针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特色,以诵读的形式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韵律美和凝练美,更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古代经典的直接感受。精彩片段的欣赏,不囿于课堂之上,教师应指导学生将摘录作为拓展性方法,逐渐内化于学生的日常行为,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一种习惯。借助摘录、批注、诵读的方法,学生得以重拾古典文学中的精彩,更能深刻感受到《西游记》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让读者在佩服作者神奇想象力的同时,初步感受奇幻的想象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价值,初步感受凝练并有节奏的古典语言在描写中的艺术效果。

     学生实际:

四下带着学生读《三国演义》,结合古典章回体小说的特点,让学生初步感知“浏览回目,了解故事更方便;阅读原著,体验感悟更丰富;联系前后,来龙去脉更清楚”这些泛读古典章回体小说的方法。因此学生在如何读懂章回体小说的故事情节上有了程度不同的收获。

五上推荐学生阅读《水浒传》。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学生仅仅满足于泛读之后读懂故事情节,而不再精读原著。所以我们重在发展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1.从整体泛读向局部精读的跨越。2.从单篇感悟向整体感悟的跨越。3.从要我阅读向我要阅读的跨越。制定以下两个提升点:

1.  提升学生泛读名著之后归类整理阅读成果的能力。

2.提升学生通过“三联系”“两对比”的方法精读名著,全面认识名著人物的意识和能力。

《西游记》已经是向学生们推荐的第三本古典章回体小说了。

学生自由选择版本阅读。读《三国演义》全班有一人读原著,《水浒传》16人读原著,这次阅读原著的人数明显增加,已经有42人,还有6人阅读的是青少版。说明大多数学生已经不怕阅读原著,甚至喜欢阅读原著了。

学生已经具备了泛读、精读古典章回体小说的一些方法。我作了阅读方法调查:

1.读回目,了解故事主要情节。

2.前后联系,了解来龙去脉。

3.跳读:不理解的先跳过去。

4.泛读精读结合,先大概读,再前后串起来读。

5.先看碟片,了解人物之间关系、情节。再翻看回目,找熟悉的看。边看边想画面,在心里配插图。青少版看完看原著,实在看不懂再联系青少版,碟片一起看。

那么,现在学生阅读原著的困难又是什么呢? 调查情况如下:

1.有生字不认识,有佛家用语不明白。(查字典,电脑百度,做专项读书卡)

2.有许多天兵天将,也有很多兵器,搞不清楚。(做专项读书卡)

3.有很多诗,不习惯读。(硬读,感受凝练的语言美。)

4.有很多文言文。 (参照书上注解,联系青少版……)

针对学生的阅读困难,教师在阅读过程中有针对性指导,通过查字典,电脑百度,做专项读书卡等方式解决一部分问题,但对于作品中大量精彩的描写,学生通常跳过忽略不读这点,教师试图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将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行进到基于“泛读”与“精读”之上的第三阶段——“品读”指导,重拾名著中“被忽略的精彩”。

提升点:

1.学生通过诵读、批注,感受章回体小说的语言形式、艺术形象、思想感情……

  2.通过品读环境、肖像等描写性语言,丰富阅读体验,感受《西游记》的奇幻。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热课

 

播放《西游记》主题曲

这个阶段,我们班同学都在阅读四大古典小说之一——《西游记》,你已经有了哪些收获?

 

自读《西游记》成果交流(人物卡、故事卡、歇后语卡、解惑卡……)

创设氛围

体现读书卡的角度更多元了

 

学方法

教师激情:《西游记》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原著很多人也看了好多遍。老师想问一问大家,有谁知道第四回的回目是什么?

这一回大概讲了个什么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上界天宫的,那谁来讲讲这是个怎样的地方?

(《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天齐意未宁》)

充分讨论交流

 

 

 

 

 

 

 

学方法

书上是怎么描绘的?你仔细读过吗?为什么不读?

出示片段一

⒈     请大家自由去读读。会读了吗?谁来读一读?这段描写中哪儿最吸引你,再去用心读读,做做批注。

相机板书:朗读

批注 :语言 、形象 、情感……

     再来一段,自由读读,你知道这是写哪儿吗?

读了这段,你有什么想说的?(同样的语言风格,却带给我们不同的情感体验,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值得读吗?这么精彩的描写我们通常会忽略,今天,我们就要捡起这些珍珠,感受它们的精彩。(板书——捡起被忽略的精彩)

 

 

学生自由读,做批注,充分交流。预设:想象丰富、成语、对仗、ABB、纯净、圣洁、纤尘不染、不受束缚、让人向往……

 

学生通过朗读,,批注,感受章回体小说的语言形式、艺术形象、思想感情……

 

 

 

 

用方法

出示片段二

谁愿意来读?你听得特别专注,哪儿吸引你了?

又一种精彩被我们感受。

  无论是环境描写还是肖像描写,都能让我们感受到这么多的精彩……《西游记》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好多呢,你现在到书中去找找,和同桌交流,待会儿来和大家分享曾被我们忽略的精彩吧?

 

 

 

学生有意识的去感受描写性语言的魅力。

 

通过精读描写性语言的方式,丰富阅读体验,感受《西游记》的奇幻。形成不跳读的意识。

谈收获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新的收获?

出示:清代张书坤在《新说西游记总批》的“五奇”。完成对联。

 

学生谈收获

学生形成后续性阅读的美好期待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