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育人价值转化案例一
发布时间:2015-03-1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将相和(沪教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能有感情地读好廉颇不服气的那一段话,和蔺相如深明大义的一段话。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并能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通过品读重点语句,感受人物的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忠君爱国、顾全大局、胸怀宽广;廉颇的性格直爽、勇于改过、顾全大局)

4、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人物形象的透彻理解,感受“和”的重要,“和”的可贵,初步感受“和”文化。

 

一、导入新课

1、读题。了解时代背景。

2、对题目“将相和”你有哪些了解?针对这个题目又有些什么疑问呢?

二、字词教学

1、出示第一组词语:上大夫    上卿     鼓瑟     击缶

2、出示第二组词语:勃然变色   声色俱厉   有机可乘   同心协力   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

3、过渡:“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大家三年级的时候学过,谁能用两三句话给大家简介一下?

三、梳理文脉

1、这个故事在历史上就叫做“完璧归赵”。在《将相和》这篇课文里,还有两个小故事,请你默读课文,把它们找出来,也给它们起个题目。

2、学生默读。概括标题。划分段落

3、这三个故事看似独立,又把它们放在一篇课文中有何道理呢?这就要我们来关注题目中的“和”字。

四、品读人物

(一)品读廉颇的语言

1、一个“和”字说明廉颇和蔺相如之前有过不和。请你快速地浏览全文,从书中找到能看出他们不和,有矛盾的一段话。(第10小节)

2、出示这段话,指名读。

3、你感受到廉颇说这话时的情绪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4、读好廉颇的话。

(二)品读蔺相如的语言

1、廉颇觉得自己功劳卓著,蔺相如没能耐。那蔺相如是怎么认为的呢?你能从文中找到蔺相如的话吗?(第14小节)

2、出示这段话,指名读。

3、你从中看出蔺相如的观点是什么4、读好蔺相如的话

(三)从“渑池之会”中感悟人物形象

1、让我们回到渑池之会的故事中,首先来找一找蔺相如到底有没有能耐。请同学们自读29小节,划出你觉得蔺相如有能耐的语句,等会儿来和大家交流。

2、看来蔺相如不仅是有能耐,而且是大智大勇。那他说的“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话有道理吗?渑池之会中有廉颇的功劳吗?再到文中去找一找。

小结:蔺相如在前智斗秦王,勇斗秦王,廉颇在后保驾护航,共同维护了赵王和赵国的尊严。这就是——“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蔺相如认识到了这一点,廉颇认识到了吗?一直没认识到,一直不和吗?

(四)从“负荆请罪”中感悟人物形象

1、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负荆请罪”。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1015小节,然后来说说这个故事中的谁更让你感动?

2、相机出示填空: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你能想象一下他们的对话吗?

3小节:不管是廉颇,还是蔺相如,为了君王,为了国家,他们可以抛弃身份地位,身家性命,个人恩怨和荣辱,甚至结为刎颈之交,实属伟大。而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也就是要这样,从人物的一言一行中读出人物的性格、品质,读出人物的形象。

五、总结全文

1、的确,正是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正是因为将相和,强大的秦国,10年间没敢真正对赵国发动战争。将相和换来了一生的知己,还换来了什么?(百姓安定的生活,国家的和平)这小小一个“和”字正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精髓!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