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育人价值转化案例二
发布时间:2015-03-1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将相和》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将相和》改编自《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传》,保留了原作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将相和》里有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文章语言凝练,耐人咀嚼。各个故事曲折感人,又相对独立,是一篇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好教材。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人物之间,事情之间的联系复杂,形成交叉的因果链。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能更深刻地体会人物特点。

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会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4)学会正确地评价人物,在评价人物的过程中感悟出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第一课时目标

(1)能有条理地复述“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2)学会正确地评价人物。

(3)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       说教法和学法

   《将相和》篇幅较长,训练点也较多。对这一课的教学可以抓住三个故事的相似性特点,做到长文短教。根据教学要求,以读,说为主要训练内容,着力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陶冶情操。对文中的三个故事可以一个故事一个故事的讲,但不把课文讲散,讲碎。而是引导学生认识每个故事各自的前因后果,和三个故事间的联系,这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屏弃烦琐分析,注重整体感悟。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而且是教学思想的根本转变。根据高年级学生学习能力较强的特点,教师设计教学如下:

(一)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对于高年级的同学来说,预习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学习能力和必须培养的学习习惯。教

 师课前布置三个预习要求:a.知道“将”“相”的名字  b.课文讲了哪几个小故事,概

括出小标题。  C.了解战国时的历史背景。这些预习要求对学生来说完成不是很困难,

但是需要他们认真地读读课文,努力收集资料。这就在潜移默化的较给学生一种学习

的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为学生节约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

率。]

1.   揭题,知道题目中的“将”,“相”分别指谁?

2.   体会“和”是什么意思?由此引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出三个小标题。

[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其中穿插了三个易写错的生字教学。“廉”“璧”“荆”。这适应了高年级字词教学的特点,不必单独用时间教生字,但生字还是要讲的,在讲课过程中穿插,提醒学生注意,防微杜渐。对这三个字易写错的地方用电脑课件中闪烁的方法标出,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是切实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

3.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先由学生介绍自己的所知,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语文学科的性质规定着我们不仅要重视对信息载体之一的语言的研究(即对言语本身的研究,也要重视对信息载体(言语)的收集,选择,处理和应用。只有这样的教学才可以算是完整的教学。学生在收集,处理有关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资料时,他不仅了解了这一时期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思维能力”——这一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也得到了训练。本着这样的理解,教师设计了“让学生自己来介绍收集到的战国时期的资料”这一环节。

(二)    熟读课文,复述故事

1.教师提出自学要求:a.默读课文1——10自然段

                   b.按故事的发生,发展,经过,结果,复述“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先由学生自学,然后再集体交流,评议)

   [文章的故事性较强,是复述的好材料。教师适时的利用好这个材料,给予学生适当的

   鼓舞和帮助,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从语言的角度看,学生复述课文不止是为了记住

   课文的内容,也不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它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帮

   助学生吸收,储备和初步运用文章的语言。所谓复述,就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试着

   把课文放到口头上来说,使之如同出于己之口。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逐步熟悉了文

   章里的语言,学到了一些新的词语,并使之由消极词汇开始向积极词汇转化。]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着重指导,帮助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差的学生,也可让他们

   同桌交流,使课堂上有师生和生生的多边交流。教师在指名学生复述时,不采用单一正

   确的标准,在学生复述时可以概括复述,也可以详细地复述,或者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

   复述。如出现这些情况,教师都应加以肯定和鼓励,尊重学生的差异,帮助差的学生,

   尽量缩小差异。]

(三)    精读课文,评价人物,训练朗读

1.学习要求:再次默读1——10自然段,思考你是如何评价课文中的人物的,并结合课文中的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提出这一学习要求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再请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随机训练朗读,朗读有关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这一要求的提出,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先真正读懂,再用正确的感情表达出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学生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涵着的思想感情。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能较准确地把握住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自然而然就会读出感情。在读出感情的过程中,又进一步深化了对课文中人物品质的理解,一举两得。]

(四)    质疑总结,课外延伸

1.让学生提问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随着创新教育的提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但在解决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和能力时,我们往往碰到一些困惑:质疑是形式?是手段?还是培养的目标?就现今状况而言,我们考虑到质疑的有效性,故安排了课后质疑。或许在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了必要而充分的感悟之后,由教师或自己提出问题,会激发出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结果。然后,在以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既加深了对已学内容的理解,甚至重新感悟,更是产生问题的场所。如果说,学生能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那么,学生能更会学习。]

2.教师提出问题供大家思考:书上第一小节说:“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为什么秦国不直接攻打赵国夺和氏璧,而要采取骗的方式?

[此时教师推荐两本书《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华上下五千年》。老师提醒学生可以从这两本书中去寻找答案,这样可以使部分学生产生兴趣,为了解决问题去找书看。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还使一些学生得到了更多的课外知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