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大师》育人价值转化案例
发布时间:2015-03-1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肖燕  

教学目标:  

1.在多音字读音选择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读文生义,据义选音”的方法结构。  

2.通过多种方式,理解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文化认知。  

3.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练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初步感悟谚语和俗语的韵律、韵味美。  

4.利用文本表述差异,以第五自然段的表述方式为参照,在由繁到简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并大致梳理文章脉络。  

制定依据:  

内容分析   

《语言大师》是北师大教材第八册中的一篇课文,通过奶奶用“老话”教育人的几件事,刻画出了一位六十开外,识字不多,但却能娴熟地利用“老话”教育人的老奶奶。他被人称为村子里的语言大师。  

就文本内容而言,本身的难度不大。文章语言相对浅显,易于理解。然而从文本的言语特点和文本的构段方式来说,本篇课文为我们中年段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范本。  

首先,课文中的字词比较有特点,一是出现了吴方言区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如“唠叨”等,这一字词读音可能出现的错误为教师进一步渗透“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培养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教育契机。二是课文中出现了大量的多音字,特别是两句谚语中出现的“长”的读音选择为教师进一步提升学生“读文生义,据义选音”的方法结构提供了较好的教学范本。另外,本文还出现了一些具有特定传统文化意义的生字词,如“押韵”、“勤俭”……这些教学资源的存在,使本课的字词教学应该可以充分体现丰富性和文化性,以通过字词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  

其次,文中集中出现了13句“老话”。这些谚语或俗语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因此也就流传甚广。这些在具体情境中的谚语或俗语的大量呈现,为孩子全面了解谚语或俗语的特点提供了一种可能,更为学生了解汉语言特有的音韵美提供了一个适合的载体。同时这些谚语或俗语的集中出现也可以激发学生在课外阅读并积累谚语或俗语的兴趣。  

再者,文本中的构段方式比较有特点。文章第二、三、四小节,作者具体叙述了三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境,每条谚语都在一个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出现。而文章第五小节中,谚语或俗语的出现则呈现出两种解然不同的方式:一是在简单勾勒的情境中出现,二是没有情境,直接出现。这样的构段方式,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多方面的资源:一是可以利用文本表述差异,以第五自然段的表述方式为参照,在由繁到简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并大致梳理文章脉络。二是为中年级写作时的详略处理提供范本;三是可以利用谚语呈现方式的差异,进行片段仿写(当然这是第二教师的具体教学任务)。  

最后,文本的语言看似简朴直白,然而老奶奶的形象却借此简朴直白的语言得以彰显,并深入人心。奶奶的“老话”谁都爱听,不仅是因为“老话”能够教育人,更重要的是“‘老话’含情”。在一个个故事情境的叙述中,一位长者对晚辈的殷殷关爱之心也就跃然纸上。这就为“于平直处读情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感悟”实践文本(当然这也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安排)。  

学生实际   

四年级学生已有较强的自主识字能力,在识字方面奠定了较扎实的基础,特别是在字形记忆上有了较为稳固的方法模型,但在字词意义解读的准确性、丰富性和文化性上则稍显不足。在多音字的读音选择上,其“读文生义,据义选音”的方法结构还处于初步形成期,需要通过我们平时的教学做进一步的提升。  

学生在以往学习的过程中已经接触过一些谚语、俗语,但是像这样在一篇课文中集中出现这么多的还是第一次,再加上这些谚语、俗语中又集中出现了一些多音字,学生在朗读时会有一些障碍。

另外,四下的学生处于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节点上,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概括能力,但是这一语文学科基础性学力还存在诸多欠缺。首先是对话比较多的自然段,学生有时难以把握主要内容;其次是学生概括不够全面和简洁,反映出其对文本的思维加工水平还不高;最后,学生对于由并列段式构成的意义段段意概括上会出现不善归并的情况。

最后,四下的学生在语感发展上正处于一个较为重要的“节点”之上。一来,在一至三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注重了学生基础性语感的培养,学生对于文本中较为生动的,具有明显情感色彩的词语有较强的阅读敏感性。他们已经初步具备抓住文章中典型的描写性语句来感悟人物思想或情感,但是对于看似普通的字眼却缺少必要的敏感性,往往会出现“熟视无睹”的现象。也就是说学生“于平直处读情感”的能力还不够强。教师在设计这课的第二教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时就应该关注到四年级学生的特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