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实践研究(夏芳)
发布时间:2024-01-1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夏芳

摘要:小学科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且重要的课程,起到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精神,促使学生了解自然事物发展规律的作用。科学课堂评价环节起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作用,新课标下,小学科学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渗透过程性评价。本文说明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开展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分析探讨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过程性评价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过程性评价;构建策略

前言:过程性评价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价的一种评价方式。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有利于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结果,促使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习方式,促使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模式,从而使科学课堂更符合学生学习需求及学习兴趣,使课堂评价起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作用。

一、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开展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

1. 过程性评价能够较为全面的反应评价结果

过程性评价对评价本身和教育目标的理解更为全面,过程性评价模式下教师既注重评价标准,又不会拘泥与某种不适宜所有学生的评价,同时会突破传统结果性评价的思维之墙,将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与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等内容融入到评价环节之中,以更加全面的反应评价结果。

2. 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过程性评价能够加强教师对学生、学生对自身学习态度、学习过程方法、学习结果的客观、全面了解,这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过程性评价的基础上对教学和学习模式、方法进行改进与优化,从而大都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优学及以评优教的作用。

二、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过程性评价

1. 使用评分表对学生开展过程性评价

任何评价都需要有一定的标准,过程性评价也需参照定性指标或定量指标开展,为了更加客观、全面的反应学生在小学科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势及最终的学习结果,教师可使用评分表对学生开展过程性评价。一般来讲,评分表中既需要包含定量指标也需要包含定性指标。定量指标指的是能够明确以数据衡量的知识技能类指标,定性指标指的是教师根据观察和经验尽量客观的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指标,在小学科学课堂中使用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结合的评分表开展过程性评价有利于全面、客观反映学生实际学习情况。              

项目

学生完成情况

打分(满分10分)

学习态度



学习过程与方法



知识技能学习结果



“运动与位置”为例,教师可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使用定量性评价对学生对以下知识的掌握进行测试--1)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2)能否正确描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3)能否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之后,教师可根据学生学生测试结果对其“知识技能学习结果”进行打分;接下来,教师可根据自身观察和经验尽可能客观的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与方法进行评价,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优势,鼓励、引导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保持优势、改正缺点,不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2. 在过程性评价过程中增加评价主体

小学科学结果性评价模式下,往往以教师一人为评价主体,教师从自身视角出发通过试卷测试等方式给予学生最终的结果性评价。这样的评价结果不够全面,也不能令所有学生心悦诚服。在过程性评价环节增加评价主体是全面、客观反映评价结果,加强学生对评价结果信服度,加强学生自我客观认识的有效途径,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在过程性评价中增加评价主体。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过程性评价中进行自评,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评等等,这样既可加强学生评价参与感,又可提升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给动物分类”为例,教师在教授完相关内容之后即可及时组织过程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将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发送给学生,引导学生对自身课堂学习表现、知识技能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与方法等内容进行评价,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某一科学的标准下衡量自己在科学学习中的综合表现,加强对自身科学学习情况的全面了解,以便学生调整后续的学习模式、优化自身学习态度;教师亦可尝试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教师下发的评价模式为标准,在小组内进行互评。互评模式下,小组成员能够从多维角度出发对某一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结果等进行评价,这样可以更加全面的反应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有利于学生基于正确的评价结果对自身教学方式进行优化,有利于达到以评促学的良好效果。

3. 在过程性评价中渗透层次化评价

过程性评价体现的是以生为本的理念,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构建过程性评价模式。小学生群体在科学基础水平、科学学习能力、科学学习需求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大部分小学科学教师开始尝试在科学教学中构建层次化教学模式。所谓层次化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学情将学生分成基础层次(科学综合素养较差的学生)、常规层次(科学综合素养常规水平层次)、优等层次(科学综合素养较好的学生),为三个层次学生设置了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教师在过程性评价过程中也应当有意识的构建层次化评价,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同的评价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评价。

“认识矿物”为例,教师为基础层次设置的学习目标为认识大自然中的矿物,为常规层次设置的学习目标为认识大自然中的矿物、了解矿物的性质、建立起矿物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为优等层次学生设置的学习目标为认识、了解大自然中的矿物了解矿物对人们健康和生活的影响。基于此,教师在过程性评价环节即应当采取层次化评价标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评价。在层次化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思考评价结果与自身学习态度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构建过程性学习与学习结果之间的联系,从而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科学学习,提升其学习有效性。

结语:过程性评价能够更加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结果,小学科学教师可在科学课堂评价中恰当使用过程性评分表、可适当增加评价主体、可构建层次化过程性评价模式,通过这些策略获得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文献参考:

[1] 陈盈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过程性评价的探讨[J].今天, 2023(18):0275-0276.

[2] 鲁坤,俞能勇.智慧课堂环境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实践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 2023(31):88-89,92.

[3] 范晓杰.三段引航,探索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J].基础教育论坛, 2023(14):49-50.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