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提出了“质量评价”的具体要求,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学习进阶,不仅是关注结果性评价,更是关注过程性评价。在小学科学学习中,通过明确过程性评价工具,建立过程性评价指征,关注评价的科学性、一致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能够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完整发展。
关键词:学习进阶;过程性评价;小学科学;路径与策略
2020年,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学校治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小学科学教学中,众多专家和一线教师已经意识到关注过程性评价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当前,随着对学生认知研究的逐步深入,大家清楚明白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一个非线性、多层次的发展阶段,通过过程性评价能够更好促进学生的学习进阶。
一、充分调查,确定真实进阶
小学科学是一门具有知识性、探究性、实践性的课程。在进行质量评价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充分调查,确定进阶发展的起点。
一是调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在学生认知发展的进程中,科学教师除了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判断外,还需要关注学生认知的特点与结构,考虑到学生认知具有复杂性与连续性。如在“给动物分类”的探究中,“脊椎”是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很难判断不同的动物是否有“脊椎”,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摸脊椎”、“做脊椎模型”等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初步的学习经验。
二是调查学生的学习方式。科学课程中概念知识的建构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摸象”阶段。即学生通过自己的直观感知获得概念的初步印象。如在“空气”的概念中,学生对于“空气”的认识与了解水平各不相同,这些都是源于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价值;接着是“说象”阶段,经过讨论交流,操作探究,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分享出来,形成对“空气”的完整认知。再之是“成象”阶段,经过老师的概况与总结,学生生成了“空气”的概念,建构起了对空气的物理性质;最后是“抽象”阶段,在今后的生活中,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教师通过调查,了解学生不同的概念建构方式,有助于让学生经历四个学习阶段,形成概念的建构。
三是调查课程的阶段目标。教师需要具有上联下挂的意识,既要联系学过的知识,又要联系将来的知识;要具有左顾右盼的能力,在单元内部上下打通,借助主题情境,项目驱动,在达成学习目标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能力进阶;要具有瞻前顾后的本领。在过程性评价中,要根据学生不同学习过程,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与学习进阶,更好的将每一个进阶看成学生的学习终点与学习起点。
二、进阶建构,开发评价工具
小学科学过程性评价中,借助有效的评价量表,能够清晰的反映学生知识建构的特点,也可以为学生的学习行动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学习支架。便于教师借助评价工具进行观察、记录、总结,为学生的学习进阶提供依据。
一是科学记录单。通过真实的科学实验过程的记录,对学生科学学习过程中的科学品质与科学能力进行观察。如在“生物与环境”的学习项目中,借助记录单,对黄豆在阳光和黑暗情况下的生长情况进行记录,主要围绕观察时间,阳光与黑暗下的情况两个方面,通过画图与文字的形式进行记录与描述。在“种子发芽与水分的关系”记录单中,记录种皮的变化,根芽的萌发时间,叶的数量等;在黄豆芽生长与阳光关系的记录单中,观察叶子的数量、颜色、长度、宽度;茎的颜色、形态和高度等。
二是小组合作评价量表。在科学学习情况评议表的使用中,从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表现两个维度设定过程性评价标准。在科学态度维度,主要评价学生的兴趣发展,倾听习惯,交流表现;在科学探究评价维度,主要从假设与验证能力,使用科学工具能力,资料分析与推理能力,科学解释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在小学科学评价报告单的使用上,主要从组内分工的记录,在小组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课题纪律表现,思考表现,倾听表现,发言表现,交流表现等,通过不同“星级”进行过程性评价。
三是成长记录袋。对学生的评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具有阶段性的特征。运用科学成长记录袋,主要是记录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科学学习表现。如记录学生搜集的各种树叶标本等;记录学生各项实验操作的学习单;记录学生在实践探究中获得的成功;记录学生展示性学习的成果;记录学生科学学习中获得的荣誉表彰等。
三、关注过程,确定评价原则
指向学习进阶的过程性评价,需要关注科学学习的过程,遵循科学性、一致性、可操作性的原则,促进学生学习进阶,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素养的完整发展。
一是科学性原则。小学科学的学习活动是基于《小学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理念下进行实施与开展,因此评价应该与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描述保持一致。此外,不同的班级学情不同,评价不同,探究的目标不同,评价的指征也有差异。如对“探究报告单”进行评价时,就应该围绕问题的提出,活动的开展,结论的展示等环节进行。在评价课堂参与时,就需要考虑小组合作情况。
二是一致性原则。评价指标的权重与教学目标需要保持一致。在教学评价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目标与活动的目标展开评价。如在“声音的产生”实验中,评价指标权重体现在对不同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状态进行记录;能够对观察的现象进行科学性的解释。而不能将实验的材料作为评价的重点,也不能将生活中的声音作为评价的要素,从而让评价能够指导学生更好的投入到科学的学习活动当中。
三是可操作性。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有的需要科学性语言,就不能用生活语言。如耳朵的结构有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学生在描述的时候就需要使用专用术语进行描述。有的需要精确性语言,就不能使用模糊语言。如记录绿豆的发言过程,对绿豆“芽”的长度,就需要精确到多少厘米,避免使用“很长”、“很短”等模糊性语言。这样才能让过程性评价更具有操作价值。
总之,指向学习进阶的小学科学过程性评价,需要教师根据小学科学评价的学业质量描述要素,找到适切的评价方法,运用合理的评价手段,进行精准描述,促进学生学习进阶。
参考文献:
[1]吴慧慧.浅谈小学科学课评价现状及构建新评价体系策略.考试周刊,2021(01):23-24.
[2]黄春香.如何合理利用小学科学教学评价促进科学教与学.新课程(上),2018(10):210-211.
[3]罗春燕.过程性评价应用于小学三年级科学探究课的行动研究.贵州师范大学.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