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 提升学生“差序式”社会责任感(葛恬)
发布时间:2024-03-1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葛恬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中明确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将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激励青少年树立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 技术社会与环境总目标之一为初步了解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需要考虑伦理和道德的价值取向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所应承担的对自己、他人、家庭、集体、社会等的责任,并自觉承担相应过失的精神状态。作为小学生,接受的教育和感染主要来自于家庭和学校。我校中、高年级百分之八十的学生为外来民工子女,受父母陪伴方式及时间的影响,这些学生不太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社会责任感普遍呈现“差序式”特点。对与自己本身利益关联紧密的对象(家庭、自我)的责任感强度较高,对与己稍有关联的对象(同学)、与己无紧密关联的对象(社会、自然)的责任感强度较低,自我实现和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较为凸出。而对于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感的缺失,会使得学生对待他人、社会公众缺乏互助、合作主动作为的意识,缺失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对绿色环保生活理念、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漠不关心,行为表现的比较自私。在学校教育中,部分教师还存在社会责任意识淡薄,重“知识”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现象。

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更是时刻提醒着学校不仅要培育德智体美劳的青少年,也要关注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所以,对于缩小学生“差序式”社会责任感迫在眉睫。

小学科学课程研究范围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通过四大领域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亲历自然科学的学习过程,为其科学素养的养成奠定基础。过程中,逐渐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成为不仅对自己、对家人负责,更是对社会、国家负责的合格公民。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小学科学主要与自然科学相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而科学课新增设的工程与技术领域,在让学生领略到国家的科学技术也处于世界前列,能够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

笔者将结合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实践,谈一谈科学课如何有效缩小学生的“差序式”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小公民。

一、课前新闻时事分享,培养学生对人类共同体的社会责任感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史可以从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哲学思想、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等方面体现科学本质,是培养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对2017年新启用的苏教版小学科学进行初步梳理,整理出教材中涉及科学史的内容如下。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科学史

7

9

3

10

3


纵观课本内容,教材尽可能将与教材中涉及到的内容与相关科学家的故事或者研究内容勾连,但是涉及的比例还是较少。因此笔者通过课前系列化的故事分享,让学生感知到科学家的事迹或者研究的内容。而选择分享的内容时,因为面向的是中、高年级的学生,为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所以关于具体原理部分并未多涉及,更多的是分享科学家的研究故事及对后来人们的影响。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在和学生分享诺贝尔奖获得者系列故事的时候,学生知道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居里夫人倡导用放射学救护伤员,推动了放射学在医学领域里的运用。随后的几十年,居里夫人一直致力于放射性元素的发现和性质的探索。最终,局里夫人也因长期受放射性元素的影响,最后因疾病而死亡。学生深深地被居里夫人奋斗不息地坚韧个性、无私奉献的品质所感染。课后一位学生写下一段感悟:居里夫人的故事让我很震撼,她为了推动放射性元素的研究,都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虽然我现在还不能为科学研究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今后,有需要的时候我也会像居里夫人一样!

像这样的科学史还有很多,在一次次分享的过程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正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养成。

二、课上增强合作,培养友爱互作的社会责任感(有效分工)

科学课上,学生最期待的环节莫过于分组实验。而合理、有序的分组实验一方面能确保实验高效完成,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归属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都得到了提升。为了保证分组实验时每组都能做到“真合作”,笔者在分组实验前都关注到以下几点,并逐渐形成常规。

1、目标明确

以《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为例,考虑到教材中第一部分造房子的材料和第二部分纺织物的对比,两部分关联性不大,所以笔者尝试对教材做了一些改进,第二部分也围绕第一部分展开,在了解了造房子的材料之后,让学生综合选窗帘的因素,进行窗帘的选择。而关于窗帘的选择,有学生提议选窗帘时要选天然材料如棉布、麻布、蚕丝类,更环保;也有学生参与过家庭里选窗帘,建议选窗帘时选人造材料如人造纤维,更耐用。那么如何判断窗帘布料是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呢?学生通过讨论可能会想到可以用烧一烧的方式。

实验的目标明晰之后,学生也能够较好地完成实验的设计。

2、合理分工

实验设计完成之后,再经过全班论证讨论,形成合适的实验方案,接下来就是要小组内进行分工:谁来用镊子夹住两种布料、谁来用打火机点燃布料、谁来记录。小组内合理的分工之后,根据分工,能高效完成实验。

3、小组评议

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控力有一些差异,课堂上时有小组合作不顺而导致分组实验完成的情况,所以每节课结束前笔者都会下发小组合作评议表。一方面,通过小组评议,能使一些学生意识到问题;另一方面,利于笔者不断调整方式,优化分组实验。

在科学课程中,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是分组实验顺利的前提,而及时的评议是一份保障。学生在一次次的分组实验之后,能够不断提高小组成员相互依存的能力,提升了自己与他人合作以及关爱集体的社会责任感。

三、生活接轨,感受天然材料稀缺,保护自然资源(造房子的材料)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生动的地方实践,创造性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地科学论断。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平时地生活、学习过程中对资源地开发、利用关注度并不高,所以科学课上,笔者会尽量挖掘教材中隐性资源,不断地让学生意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案例:《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师:(出示造房子视频)请问造房子的时候需要用到哪些材料?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并将讨论后的结果写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纸上,注意每张纸只写一种材料,字尽量写大一些。

师:哪一组来说一说,通过视频和结合生活实际,造房子需要用到哪些材料?

师:你们会如何给这些材料分类?将你们的卡片分分类。

展示几组分类方法,最后出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分类的小组。

师:这一小组是这么分类的,将沙子、木头、石子分为一类,钢筋、水泥、玻璃分为一类,哪一组来说说看这一组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师:那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造材料呢?

师:说得有一定的道理,常见的材料中,有的直接来自大自然,如木材石材、棉花、羊毛等,它们属于天然材料;有的不是直接来自大自然,而是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如纸、玻璃、塑料,它们属于人造材料。

师:造房子用到的沙子你们知道是怎么来的吗?其实考虑到环保问题,现在的沙子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直接用河沙,而是这样制造的(视频)。

师:由石头加工成的沙子还是天然材料吗?

师:由石头加工成的沙子还是天然材料,因为它只是颗粒变小了而已,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通过沙子这一资源的挖掘,一方面帮助学生辨析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以及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