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习进阶的小学科学过程性评价路径探析(徐扬)
发布时间:2024-05-2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徐扬


内容摘要:小学科学需要建立过程性评价学业质量描述体系。通过建立指向学习进阶的评价框架,明确评价主体,在教师、学生、家长共同评价下,关注学生的科学学习过程,从而实现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的有效进阶,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习进阶;小学科学;过程性评价;路径探析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了“学业质量”的发展描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从儿童的学习进阶发展出发,建立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评价体系是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路径。在教学中,结合单元框题设计多主体、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任务,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发展路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一、指向学习进阶的评价体系组成

“学习进阶”指学生在科学概念、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包含了进阶终点、进阶维度、进阶层次、评价项目、评测工具五个维度。对学生科学学业质量发展进行描述,就需要围绕不同内容、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评价,促进“教学评一体化”,从而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完善评价框架。

1.指向学习进阶的评价框架

 

 

 图片2.png

 

 

 

 

 

 

 

 

2.指向学习进阶的评价主体

学习进阶”评价体系是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在评价中,既包含了教师对学生科学发展能力的评价,也包含了学生作为评价主体进行的自评和互评。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学生通过相互评价,能够更好的反映小组合作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在共学中走向共进。科学学习需要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实践,将家长也纳入评价主体,有利于让学习向课堂外部延伸,促进知识的迁移,实现素养在具体的科学生活中落地生根。

图片3.png 

 

 

 

 

 

 

 

 

二、指向学习进阶的评价实施路径

评价是指通过一定检测方式找出能够反映某一事物、事件或现象的本质的证据,据此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即为评价。过程性评价是指当评价被嵌入教学和学。小学科学中指向学生学习进阶的评价需要根据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作出价和反馈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果作出全方位的综合评估。

1.基于教师的评价

在学生学习进阶评价中,教师需要从进阶终点进行评价,就是学生通过科学学习需要掌握的关键知识和形成的必备能力进行评价;要从进阶维度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提出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验证假设能力和得出结论能力,这是学生形成科学素养必然经历的思维过程;要从进阶层次进行评价,不同学生由于能力不同,已有的前概念不同,生活经验不同,要允许学生在能力进阶过程中有快有慢,既要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更需要对学生进行纵向比较,而这样的比较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要从评价项目与评价工具入手,关注不同单元的学习内容,在大单元的整合下进行合理评价,观察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中评价工具的运用,帮学生不断形成科学的大概念,在具体的评价中实现能力进阶。(见表1)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

进阶终点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原理。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学生能够正确操作科学实验工具,并完成基本的科学实验。

进阶维度

学生能够独立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学生能够设计并实施简单的科学实验来验证假设。

学生能够收集、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进阶层次

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分析科学问题。

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科学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学生能够对科学信息进行评估和判断,识别科学推理中的逻辑错误。

评价项目

学生对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的认识,以及他们持有的前科学概念。

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从表层学习、深层学习和成就学习三个方面评价。

质的学习效果。从科学概念、科学思维、初步的问题意识等项目评价。

评测工具

学生能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与同伴有效合作,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单。

学生能够掌握小组评价标准。

学生能够按时填写小组评价表格,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1:教师评价表格

2.基于学生的评价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科学学习能力的发展。互评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和学习,而自评则有助于学生自我反思和提升。通过这些评价,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从而做出相应的改进。(见表2)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互评)

评价标准(自评)

参与度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为团队贡献意见。

主动参与讨论,尽力为小组提供有价值的观点。

合作精神

尊重并倾听小组成员的意见,愿意与他人合作。

表现出合作意愿,努力融入团队,共同解决问题。

责任感

按时完成分配给自己的任务,不推卸责任。

对自己的任务负责,尽力做到最好。

沟通能力

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理解并回应他人的观点。

努力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尝试理解小组成员的意见。

创新思维

提出新颖、有创意的想法或解决方案。

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批判性思维

能够批判性地评估和分析小组内的观点和提议。

对自己的观点和提议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估。

内容贡献

对讨论主题有深入了解,为小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

积极收集相关资料,为讨论做好充分准备。

情绪管理

保持积极态度,避免负面情绪影响小组讨论。

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讨论。

 

2:学生评价表格

3.基于家长的评价

科学知识的迁移,离不开在具体的生活中进行运用。家长评价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实现学习进阶。通过鼓励,家长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和兴趣;通过协助,家长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促进自主学习;通过监督,家长可以确保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质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见表3)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

鼓励

1. 家长是否经常给予学生正面的反馈和鼓励,增强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2. 家长是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就,及时表扬和肯定学生在科学学习上的努力和成果。

3. 家长是否能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科学发现和经验。

协助

1. 家长是否能积极协助学生寻找科学学习资源和材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2. 家长是否能与学生一起进行科学实验和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3. 家长是否能帮助学生解决科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解决方法。

监督

1. 家长是否能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展,确保学生按计划完成科学学习任务。

2. 家长是否能监督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3. 家长是否能关注学生的科学学习成果,及时发现问题并与教师沟通,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3:家长评价表格

三、指向学习进阶的评价实施价值

科学教育不应仅仅给孩子传授支离破碎、脱离生活的抽象理论事实,而是应当面向未来,慎重选择与学生终身发展相关的核心概念,用恰当、生动的方法,帮孩子建一个对客观世界的完整认识乃至理解运用知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通过指向学习进阶的评价建构,在不断地修改、完善逐步构建科学、全面的科学学业质量评价体系。

1.创新了评价工具

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虽然科学作为国家课程,但是常常作为“常识课
”来对待。由于缺乏具体而细致的评价工具,导致了教师无法对科学学业质量进行精准的描述。因而,常常以“知识性”评价、“概念性”评价代替过程性评价。如有的地区通过默写科学概念来考查学生概念掌握情况。但是有的学生虽然掌握了科学概念,但是有些字词不会写影响了评价的结果,这样的评价就不够科学。此外,碎片化的知识很难建构起有效的科学大概念,通过具体的评价表单,能够在可操作,可量化的评价中,聚焦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让评价成为学生自我管理的工具,实现学生科学学业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

2.完善了评价手段

在过程性评价中,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有了具体的评价标准。在具体的科学学习过程中,运用表现式评价,在学生经历一项学习任务的同时,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学习方式、效果和存在问题,以了解学生学习的进步情况,诊断存在的问题,明确前进方向。在具体的评价中,教师通过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让教师、家长、学伴、自我共同进行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借助数字化传感器采集学生表现等各种表现,即时生动互动性学习资源,用数字化方式提高学生的感知度与参与度,从而使过程性评价成为常态。

3.丰富了评价模式

通过具体的评价框架与评价标准,真正指向学习进阶的过程,在教师的不断设计、论证、完善中形成过程性评价模型,以此在不同年段的科学课堂进行复制、延伸、推广、跟进,让学生的行为表现“被看见”、“被欣赏”“被记录”、“被评价”,促进教学评的一致性。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堂进行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进阶,需要将“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学生个性发展”等诸要素汇聚一体,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找准评价的项目与依据,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让不同的评价主体共同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进阶。

 

参考文献:

[1]邵川华迟少辉王祖浩.学习进阶视域下初中生科学能力测评工具的开发与检验.中国考试202404):47-57.

[2]周洪伟.学习进阶视域下“科学探究”素养培养实践研究.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310):37-40.

[3]李丹.促进科学大概念建构的学习进阶模型研究.浦东教育202307):66-71.

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