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的课堂评价是提质增效、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关键环节。笔者分析了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结合实际教学案例,阐述了课堂评价的实施策略:确定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目标。根据评价目标设计评价活动,依据学生表现作出有效评价和反馈,引导学生成为评价活动的参与者。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 “教—学—评”一体化
课堂评价是小学科学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善课程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环节。《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教—学—评”一体化的课程实施建议,倡导通过评价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学习进步,使评价嵌入教与学的过程中。实施“教—学—评”一体化,将课堂评价融入教学活动之中,将多元化评价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能有效解决实际教学与课程标准、学生“学”与教师“教”“两张皮”的问题。
一、现实困境
(一)评价偏离教学
评价偏离教学是指在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时,评价的内容、方法和标准等与教学本身的实际内容和目标相偏离,导致评价结果不能真实反映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和效果。
偏离教学的教学评价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评价内容与教学目标不符。例如,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但评价内容却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考察。
2.评价方法不科学。例如,采用简单的量化评价方法来评价复杂的教学活动,或者采用主观评价方法而没有考虑到评价者的可信度和专业性。
3.评价标准不明确。例如,评价标准过于模糊或过于主观,导致评价结果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
(二)评价作用模糊
课堂评价,一是对教师教的评价,二是对学生学的评价。由于课堂评价的主体通常是上课教师本身,导致课堂评价通常也是针对学生学的评价。课堂评价的作用在于改进教与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的发展。当评价的对象仅定位在学生身上时,课堂评价的作用是模糊的、片面的。
(三)评价滞后低效
部分教师仅注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在课堂上既未积极地观察学生的表现,也未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准确的评估和有效的反馈,因此忽视了课堂生成。课堂上,部分教师不能通过对话、实验探究过程性数据等来了解的学生学习成效,片面地关注科学知识结,实验结果,忽视了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
二、“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评价策略
“教”“学”“评”是教学中的三个基本元素,三者环环相扣,推进教学。“教”的实施主体是教师,是指教师的指导、组织、评价过程。“学”的行为主体为学生,是学生识别、记忆、理解、探究科学知识和规律,提升学科能力和素养的过程。“学”在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任何行为都要为“学”负责。“评”的实施主体包括了教师和学生,是指对“教”和“学”效果的考查。对于教师,“评”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评”可以帮助学生审视学习行为。“评”在教学中起到粘合剂的作用。良好的课堂离不开“教、学、评”的有序实施。
(图1)
(一)以任务驱动为起点,实现“教—学”一致
在深度学习理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由“系统知识的传授”转变为“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和“学”两者不能独立,应该一体化。为了达成“教”与“学”的一致,教师应该认清“教”和“学”两者的关系。
教师应该采用积极的引导手段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并采取有效的形式组织学生去探究教学内容。激发兴趣的方式较多,其中最为有效的就是利用真实情境的任务驱动。创设合理的情境、设计有效的任务在任务驱动型教学中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势必有一种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和学习动力;另一方面,任务的设计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或者富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促使学生形成完成任务的内驱力。在任务情境中,学生不知不觉进行了学习探究,教师不动声色完成了教学任务。“学”与“教”地有效融合,和谐发展,达成“教”与“学”的一致。
(二)以过程性评价为重点,实现“教—评”一致
在日常教学中,教学方法的改进常基于教师的内省。内省这一形式不够稳定,对教师的经验和素养要求很高。改进教学方式对提升教学质量来说十分重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式评价方式,将学生学习的难点暴露出来。学习的问题不仅涉及到学生“学”的过程,还关系到教师“教”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评价中的反馈,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式,以优化教学过程。教师可以适时地调整教学方式,也可以延时调整教学方式。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具有时效性好的特点,可以在课堂中立刻起到效果。延时调整教学方式可以给予教师更多的思考和设计时间,帮助更好地实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采用具体调整方式。
(三)以预期学习结果为终点,实现“学—评”一致
科学教学的传统观点是仅将学期学业质量考核和日常实验操作考核作为评价的手段。传统的评价内容以学生的考核成绩为主,在评价理念、评价标准、评价方式以及评价结果的应用层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小学科学的评价应该是广义的,即评价融入到任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根据评价反馈,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策略,学生也不断地改变学习状态。自评、互评、师评是三种常见评价形式。自评是学生自我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可以采用评价标准的方式让学生实现自我评价。互评发生在学生之间,两名或者多名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发表看法。师评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三种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可以在不同的环节应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在某些环节,教师甚至可以将三种方式都应用起来。
三、“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评价实践
要达到“教—学—评”一致,需要从教学设计入手,从源头把握方向,确保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对学习的评价都围绕共同的目标展开,前后一致。本文结合苏教版《热对流》一课走马灯的制作与改进,对应课标制定目标;根据目标设计评价标准和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教与学活动时嵌入评价,实现边学边评;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活动,实现边评边教;最终促进目标达成。
(一)创设问题导向,制定评价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一致”的基础。在实施初中物理教学时,教师要形成目标意识,并以此为指导设计教学目标,指导教学过程,为实现“教、学、评一致”奠定坚实的基础。
《热对流·走马灯》根据教材编排,学生在学习了第一课时的热在空气中的传递方式——热对流后,对热对流有一个综合的运用与实践。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课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一次工程技术能力的训练。根据教材目标“能利用常见材料合作完成走马灯的制作,并确保走马灯能正常转动”,笔者在教学时进行了目标的相应分解和进阶体现。
(图2)
确定以上评价目标的依据如下:
1. 学习目标:本单元的主题是热的传递,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有大量的生活事例作为学习素材。这不仅为学生在基于事实的基础上分析热传递现象、抽象热传递特点、概括热传递规律提供了充分机会,还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逆向思维提供了有效载体。同时,运用热传递知识编排多个制作活动,走马灯的制作就是其中的一个,为学生知识迁移、设计思维、动手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2. 课标:《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小学高年段学生提出了相关学业要求:能制作实物模型,并基于证据改进实物模型的设计与制作;乐于尝试多种设计方案,初步具有质疑、创新的态度;知道技术与工程需要实事求是,能如实记录相关信息,并用理解归纳的基本方法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结合课标提出的要求,学生需要掌握正确的科学观念;具备初步建模、比较的思维方法;工程设计与制作的探究实践能力;合理质疑与创新的态度责任。这为评价目标提供了评价纬度和基本标准。
3. 学情: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空气的性质,并有“旋转的纸蛇”相关探究经验,大部分学生进行相关的经验迁移,认为走马灯能够旋转的原因是热空气向上,推动叶轮转动。评价目标1能够直接反馈学生学情,当学生前概念中出现偏差与错误时,笔者设计了第二个评价目标——能让走马灯旋转起来。从“不转”到“旋转”,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究走马灯旋转的原因。
(二)整合“学习任务单”,评价贯穿始终
高质量的评价是指评价活动要以评价目标为导向,镶嵌在教学中,反映出学生达成目标的证据,并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效并促进目标达成。在本质上,评价活动是一种教学与学习活动。
根据课标对学生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与责任态度的要求,教师应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比如,对学生科学观念的掌握情况,可以采用问答的方式评价 ;对学生科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可以通过学生汇报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 ;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通过学习实物制作及效果改良等方式进行评价。最终整合成学生课堂学习任务单,将评价贯穿始终。
表1:《走马灯的制作》学习任务单
评价目标:通过实物模型的建构,知道热对流是走马灯旋转的奥秘。 通过实践改良,了解影响热对流快慢的因素。 | |
评价活动(学习活动) | 组内评价情况 (满分5颗星,按实际情况填涂) |
借助图文等历史信息,发现走马灯的特殊之处。 |
|
猜测走马灯旋转的原因 |
|
1.组装走马灯,想办法让走马灯旋转起来。 2.交流实践做法与经验。 |
|
1. 改造灯罩,使走马灯转得更快些。 2. 分享实践做法与经验 |
|
|
组内自评作为学生参与的一种评价形式,还有组与组之间的全班互评,请学生将改良后的走马灯进行全班的PK,看一看哪组的走马灯旋转得最快。在自评、互评中,学生自己与同伴成为评价结果反馈
的提供者,进一步补充了评价标准。通过实际数据和效果,进行全班的评价,同时比较、归纳影响走马灯旋转(热对流)快慢的原因。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以评价活动贯穿始终,并以评价活动促进学习活动的高效开展。
(三)反馈评价结果,促进学习闭环
在评价阶段,教师要明确关注学生哪些方面的表现,如何评判学生的生成是否达成预设目标以及如何及时改善后续教学 ,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基于评价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
表2:教师课堂评价反馈表
评价目标:通过实物模型的建构,知道热对流是走马灯旋转的奥秘。 通过实践改良,了解影响热对流快慢的因素。 | |
评价活动(学习活动) | 设计意图与评价解释 |
借助图文等历史信息,发现走马灯的特殊之处。 | 基于学生观察、对比活动, 评价学生对问题情境的理解。 |
猜测走马灯旋转的原因 | 基于学生的交流, 评价学生学情水平。 |
1.组装走马灯,想办法让走马灯旋转起来。 2.交流实践做法与经验。 | 基于学生实验探究情况以及对事实的解释说明,评价学生对科学观念的掌握与运用。 |
3. 改造灯罩,使走马灯转得更快些。 4. 分享实践做法与经验 | 基于各组改造效果的优良,以及组与组之间的反思交流,评价学生归纳分析的科学思维、工程设计和制作的能力、质疑与创新的态度。 |
学生则根据教师的评价结果来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并促进后续学习。了解教学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提供即时的、具体的反馈,对教师来说非常关键。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发现其学习成效与预设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原因,并根据其课堂表现给予合适的反馈,并且要思考反馈什么、何时反馈,以及如何反馈。教师的评价反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内容正误,更要激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指导他们进行自我评估和拓展。
课堂评价不是教学结束之后的独立、附加、后置环节,而是镶嵌于教学过程之中的,最终形成评价与教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关系。联合“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策略,可以总结为三点:一是评价目标相当于学习目标,二是评价过程相当于学习过程,三是评价结果相当于闭环反馈。评价必须融合在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之中,一边学、一边评,通过对学的观察,完成对评的实施,师生共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崔允漷.促进学习:学业评价的新范式[J].教育科学研究,2010(3):11-15,20.
[3]王薇.问题解决能力的课堂评价框架设计与实践范式[J].中国考试,2021(10):10.
[4]晋萍.“教学评一致”创造活力新课堂[J].江西教育,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