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减政策出台后,如何让科学学科在双减背景下更好的发挥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是当前教育部门和学校亟待思考的问题。为落实双减政策,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本研究将以主题活动为基础,聚焦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驱动、以项目学习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与活动类型,开展跨学科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介绍双减政策基本内涵,然后提出了主题活动设计与实践策略。通过研究,能很好的完成科学主题活动设计,并有效达成教育目标。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生;科学主题活动
双减政策的出台,对于教育行业而言,意味着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和家庭教育支出负担,回归育人初心;对于科学学科而言,意味着将学科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本研究结合双减政策背景下科学学科育人功能的目标定位与教学实践,聚焦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目标,将主题活动作为载体,设计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活动类型,以问题为驱动、以项目学习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跨学科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探索落实双减政策、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双减政策基本内涵
双减政策的出台,为教育行业和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重大契机,在社会和家长中引起广泛关注,为科学学科的教学实践带来新的挑战。双减政策是在对现有教育行业现状进行审视的基础上,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和家庭教育支出负担而提出的,明确指出了在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方面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坚持从严治理”;在减轻家庭教育支出负担方面要“发挥家庭教育重要作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方面要“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
同时,在双减政策当中明确提出了要开展作业设计研究,推进作业管理改革,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建立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等要求。总体而言,双减政策的主要内涵有:其一,坚持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与学校的办学定位。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阶段,学校是教育教学主阵地。双减政策要求学校在教育工作中必须要回归育人本源,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课后服务等各个方面都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确保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和学校办学定位不动摇;其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随着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双减政策强调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工作。
二、小学科学主题活动设计与实践策略
(一)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确定活动主题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习惯,确定活动主题。以“月之变化”为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确定“月”的相关主题:在学生的认知中,“月”是农历每月初的月亮。因此,教师可以从“月”字出发,延伸到农历每月的月相、月食等问题上,使学生对“月”有初步的认知。
在确定主题后,教师还应基于学生经验,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例如:教师可以结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设计指南》等文件精神,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确定“月之变化”活动主题为:探索月的形状与颜色变化。
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小组合作、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于“月”的认知情况和相关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确定活动主题。
(二)基于问题情境,创设探究问题
主题活动的设计应当基于问题情境,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情境中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2]。
例如,在“月之变化”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月亮又圆又亮,它静静的挂在夜空中。你想知道月亮每天晚上都是什么样的吗?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月亮每天都是圆的吗”“月亮为什么会圆呢”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好奇去观察和探究。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月亮为什么会圆”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和回答,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月亮每天晚上都是圆的”这个问题。教师还可以将这个情境迁移到“其他物体也是圆球状的吗”这一主题活动中。例如:有一次,妈妈带我去公园玩,看见一个圆圆的东西挂在树上,它是什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什么是圆”这个概念,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月”这一物体的图片并提问:“月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呢?它是圆形的吗?”通过以上情境创设和问题探究,能够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形成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
(三)建立沟通渠道,促进合作交流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并开展主题活动,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主题活动中来[3]。在开展“月之变化”主题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月之变化”开展小组合作,让不同小组的学生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各自小组设计的月之变化实验方案,并进行交流。教师在听取每一个小组展示方案后,都要及时给予积极反馈,引导他们通过对比发现不足之处。然后,教师再通过交流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进行指导。通过开展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月之变化”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如在小组合作中,可以让不同小组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汇报。在汇报过程中,教师要鼓励不同小组的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促进不同小组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他们加深对月之变化的理解。
(四)应用有效评价,检验探究效果
评价是为了改进和完善,是学习的一个环节。在小学科学主题活动中,评价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可以在各个环节进行评价,使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升其探究能力。在“月之变化”主题活动中,教师可设置以下三种评价方式:其一,记录表评价。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张表格,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记录下来,通过记录表,可以直观的看到学生的进步和不足;其二,课堂观察。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某个科学问题设计一个观察量表,可以有效的了解学生对于该问题的认知程度以及探究效果;其三,任务完成情况。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自主完成。例如:在“月之变化”主题活动中,教师可让学生阅读《月之变化》一书,并在阅读后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另外,为了保障评价结果的合理性,教师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即先制定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表现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而后运用有效的评价方法,如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得到评价结果后要及时记录,且通过恰当的方式将学生的评价结果展示出来[4]。例如:在“月之变化”主题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互评的方式,对学生探究过程进行记录,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在探究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经过多次评价后,教师要定期对学生进行总结,通过总结来了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通过这种方式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其科学素养。
(五)合理干预把控负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在设计主题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注重因材施教,合理干预和把控负担。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探究活动[5]。教师要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提升科学素养。以“月之变化”这一主题为例,在设计主题活动时要立足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情况,注重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在设计主题活动时要立足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发展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月之变化”为载体,引导小学生主动探索月的形成规律、变化过程以及产生原因。教师在开展主题活动时要注重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形式提升学习效果。
综上,在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主题活动,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以学习任务群为驱动,注重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巴都木才次克.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J]. 中外交流,2021,28(10):1443-1444.
[2]刘庆兵. 让科学流行起来——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主题性科技节活动的实践与认识[J]. 湖北教育(科学课),2017(1):98-99.
[3]石慧珍,赵秋燕. 立足劳动教育,有效开发小学科学主题活动——以"智慧种植"主题活动为例[J]. 教育与装备研究,2022(3):70-73.
[4]许佳. STEAM教育理论下小学科学单元主题活动的教学探究[J]. 辽宁教育,2021(21):35-39.
[5]周燕. 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探究——以项目式学习"生活中的锈"为例[J]. 小学教学研究,2023(5):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