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态生成的激励与应用(张璐丹)
发布时间:2023-03-0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璐丹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态生成的激励与应用

【摘要】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是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应通过多种手段激励和引导学生产生更多生成,对这些生成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并运用合理的手段应用,使其发挥出积极作用,才能真正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得到开阔,能力得到提升,情感得到升华。

【关键词】小学科学    学生动态生成   

真实的课堂不是一场按部就班的演出,而是一个充满灵活多变”“措手不及的舞台。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科学课由于其学科特点,在课堂中更是充满更多动态生成。只有合理应用动态生成,使其为课堂增色,才能产生出一堂真正以学生为本的科学课。

一、学生动态生成的含义与价值

动态生成,指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设计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一直处于动态发展之中,自然生成的一些教学契机和教学资源。

小学科学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的教育要以学生探究为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而科学素养的培养,则需要在一次次的科学探究中完成。一节好的科学课堂,不可能是一个完全遵循教学预设的封闭系统,而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知识与思想的碰撞。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衍生出来的生成,灵活多变,让教师始料未及,但是无视这些生成,既违背了科学教育的宗旨,也无法让学生得到发展。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生成的同时,能够迅速给出恰当的反应或者解决方法。只有在课堂上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用智慧去激发智慧,用知识去生成知识,才能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学生才能得到发展。                         

、学生动态生成的激励与引导

(一)营造真实情境,促进动态生成课堂建构

无论从学科要求、学生特点,又或者从新课程理念角度来看,真实情境的营造都为小学科学课增色不少。怎样达成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呢?首先,真实的情境必须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内在或者外在体验,达成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其次,这个情境要源自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举例《自动浇花器》这节课,导入时,如果抛出问题:国庆七天在家,家里的植物没人浇水怎么办?由此引发学生制作自动浇花器的想法,这样的导入对于家中没有绿植需要浇灌的学生来说缺乏真实感,学生并不能够引发强烈的探究欲望。但如果事先了解到学校里有一块公共菜地,将话题引入:暑假的时候学校的菜地没有人浇水,怎么办?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动力,还能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为学校出一份力。这样的真实情境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更多思考,也就是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二)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究空间,给学生出错的机会

科学课上,学生有自主探究的需求,教师应放权给学生,给予学生更多主动探究的空间,给学生更多出错的机会,因为往往有些偶然发生的错误,就是有价值的。例如在电路暗箱一课中,传统的课堂先是带领学生分清灯泡的不同现象对应的不同电路组成,再出示电路暗盒给学生解密,每一步教师都为学生规划好了,学生按部就班,难以有更多思维火花。但是如果让学生自己组装暗盒,从解密一个组件的暗盒,到两个、三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不仅增加了探究乐趣,更是对电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教学效果大大改善,学生的动态生成也大大增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面对不断产生的问题,自我探究,自我解答,课堂真正变成了学生自己的课堂,教师的角色也变成了学生的帮助者、引领者,真正实现了新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

(三)营造民主氛围的课堂

放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表达,只有学生充分表达、充分探究,才能产生新的知识和新的疑问。民主课堂的营造首先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导,其次要求教师将身段放低,尊重学生的观点。比如《消失的恐龙》这堂课中,教材中只介绍了几种类型的恐龙,关于化石采集的过程也只是用文字来讲述,但是如果事先告诉同学们,我们要开展一个恐龙分享会,那么同学们就会提前收集自己喜欢的恐龙资料,在课堂中分享这些恐龙的各方面信息,因为有了准备,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参与,促进了动态生成。还可以让学生网购化石玩具,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合作开采,真切体会科学家们开采化石的过程,让学生对课本中的文字有了实感,开采的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学生的进一步思考,都是宝贵的动态生成。

(四)运用现代技术,收集更多动态生成

互联网+教育应用到科学课中,有许许多多的优势:更多可利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跨时、跨区域的学习方式,个性化的培养手段,多种途径的教学互动等。其中,多种途径的教学互动,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机会表达,换言之,科学课堂中的动态生成也增加了。

以《自动浇花器》为例,在进行学生自主设计自动浇花器的环节,传统的课堂中,学生用画笔在纸上画出小组设计图之后,由于每个小组的分享时间较长,所以教师只能随机抽取几组同学的设计,利用投影与大家分享。而没有抽取到的小组则是只能根据其他小组设计所得到的反馈来改进自己的设计,参与度低。而运用互联网技术之后,学生在全景平台中不仅可以利用平板轻松画出自己想要的设计图,还能将自己小组的设计图分享至群,在平台中,不需要太多时间,教师和学生就能将所有小组的设计图浏览一遍,缩短了师生交流的时间成本。不仅如此,平台的绘画功能也非常强大,不仅缩短了学生绘制设计图的时间,还能达到学生想要的各种效果。学生将设计图发送至平台之后,班级同学也能在浏览的过程中,给优秀设计图点赞,生生互动的时间大大缩短,效率也极高。

图片1.png

可以看出,在互联网+”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生成在形式上更加多样:文字、图片、视频,在数量上也是成倍增加。

三、学生动态生成的反馈和应用

(一)区分生成是否需要处理

重视学生的动态生成,不意味着重视学生所有的动态生成。有些动态生成的产生,从学生的出发点来看,就是错误的。比如他是为了哗众取宠,又或者是为了扰乱课堂纪律,这样的生成教师要对其适当地回避,既要避免控制不住情绪批评学生,打断课堂节奏,影响其他同学,也要避免对其观点进行展开,产生更多与课堂内容无关的生成。

有些动态生成,虽然与教师的预设有所出入,但是教师也可以加以利用,将其转换为可以展开的内容。例如在制作汽水这一课中,笔者在导入阶段会问学生:汽水与其他饮料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喝起来舌头会麻麻的。虽然没有达到教师的预设,说出两者的不同是因为汽水有气,但是教师可以追问:那喝起来麻麻的是什么导致的呢?此时学生就会说出关键在于汽水里的气体。此类生成虽然与教师的预设有出入,但是却是学生的真实所想,是可以利用的。

(二)转变思想,尊重学生,倾听学生

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无论是一个问题、一种想法,还是一个实验,设计的目的都应该是基于激发学生更多的生成,而不是让学生只能获得唯一观点和解释。过于简单,缺乏思维拓展性和包容度的内容,不太能生成更多动态资源。

其次是在课堂中,教师在课堂中,普遍害怕学生会回答出并非自己所想的答案,这是错误的意识。学生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他们的思维并不受我们的控制,让学生的答案符合我们心中所想,只能说是教师的妄想。对于不期而遇的生成,教师的态度不应当是严防死守,而应该是包容接纳。更多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还能更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分析教学效果,从而让教师及时改进。

(三)提升专业素养,教学反思促成长

教师群体中,新教师往往更加难以处理好动态生成,如何正确处理有些并未预设到的动态生成,考验了一位教师的课程意识、专业水平和教学机智。这些都需要在日积月累的实战中不断打磨,而课后反思就是一直很好的提升手段。比如笔者在执教生物的变异一课中,在谈及变异对于生物的意义时,有学生会提到,拿水稻举例,以前的野生稻虽然不适合人们食用,但是它的芒刺很好地保护了它自身,但是人们对它进行人为干预使其变异,让它的果实更易被人们食用,这对它来说是一件坏事。当时笔者对于这位同学的回答没有给出正面回答,只提醒它要从对整个生物群体的意义来说。课后经过反思,我认为这位同学所说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他从生物自身的角度出发思考了变异的意义,我应该要对其鼓励,并非只有书本中的答案才是正确的,这是我应该要转换思路的地方。果然,在之后的课堂中其他班的同学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这一次,我不像之前一样慌乱,先是肯定了他考虑问题的角度多面,再提问,那水稻的品种增多,对它有没有意义呢?同学马上又从这个角度开展了新的思考。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经验还是能力上来说,教学反思都能够提升教师对于课堂动态生成的处理能力。所以教师一定要勤于反思,让本来被遗留的动态资源再次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总结来说,教师需要在课前充分预设,巧妙设计教学环节,促进学生懂他生成;在课上尊重学生,关注捕捉学生的动态生成并基于合理的反馈使其发挥其促进作用;课后及时进行反思,不断增加教学经验,使遗留的动态生成发挥作用。将对动态生成的重视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动态生成的价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吴维平.动态生成下体育课堂教学策略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21,27:24-25.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