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 指向学习进阶的小学科学过程性评价实践研究 | ||
记 录 人 | 徐诚 | 文章题目 | 理论基石:叶澜教育思想的概念生成研究 |
关键词 | 叶澜教育思想 | ||
作 者 | 伍红林、侯怀银 | 关联度 | 中关联 |
公开发表时间 | 2022.04 | 出 处 | 理论基石:叶澜教育思想的概念生成研究 |
主要观点摘录: 理论基石,叶澜教育思想的概念生成研究真正的创新和原创,要求研究者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体验。真实发生着的教育世界的变化,用自己的智慧和实践去探索教育变革和教育理论的发展。这里没有捷径,来不得浮夸,不可能速成,也不会天天出新。唯有如此,才可能真正实现创新和原创。
| |||
对我的启发: 原来只看过新基础的相关书籍,见到过叶澜教授,但是对于叶澜教授的生平却一无所知,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教育理念不是一朝一夕行成的,与教授本人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本书我看了不久,只有一些非常浅显的心得,做下简单分享: 科学始于概念,学科的核心概念犹如学科骨架,是理论体系的基因和基石,也是评判学科理论水平的关键标准。叶澜是当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学家,毕生探求教育学的独立和独特,致力“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学派建设。她在不同时期对教育及教育学诸多关键问题的探索不断有新突破,如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独立性、教育与教学等常规概念的新认知、教育与人的关系研究等等;还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教育及教育学与技术的关系、社会教育力(社会的教育责任)、教育及教育学的自然之维等等,表现出鲜明的原创性。这些研究,对外相对其他学科努力厘定和坚守教育学的学科边界,捍卫教育学的学科尊严;对内不断提醒教育学人的学科自觉、学科立场和学科自信,辨析乱象、拓展深化,指出教育学理论可能的发展方向。 为深入挖掘叶澜的教育与教育学思想,这本书聚焦核心概念及其生成,依据其学术思想的内在理路,就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研究方法论、教育实践变革及其创生的“生命·实践”教育学四大领域进行系统梳理,以大概念和概念群的形式呈现各领域思想的大致轮廓,展示各概念不同维度、层次及其内涵的生成演变过程。 分析叶澜的教育(学)思想,大致可以发现其概念生成的基本逻辑: (1)历史的逻辑。她善于从历史回顾入手,展现某一主题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在此基础上确定当下研究的新背景、新起点和可能切入点,从而形成自己概念的独特与差异。从另一方面看,历史逻辑也是一种时代逻辑,其核心概念总是传递和蕴含着当下时代的基本精神,将历史与当下、传统与现代贯通。 (2)理论的逻辑。叶澜善于把握并依循这一逻辑开展抽丝剥茧的相关研究。如对“教育是什么”的探究,她从划界、结构、过程、文化、功能等多个理论维度对“教育”这一概念进行多重界定,使“教育”这一概念层次分明、动静结合、界限清晰、结构完整并与中国文化传统融通。与“教育”相似,“教育存在”“事理研究”“学科立场”“学科基因”等概念均呈现出周密的理论逻辑。 (3)实践的逻辑。叶澜的研究追求“上天(理论生成)入地(实践转化)”,促进教育理论“有字书”与教育实践“无字书”之间的双向交互生成。这是其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因此,她思想中许多概念(如“教学”“班级建设”等)因为实践逻辑的渗透而生成了新内涵。而且她还基于实践逻辑创生了许多新概念,如“推进性评价”“研究性变革实践”“校园新生活”等等。从根本上说,教育研究的实践逻辑也是一种文化逻辑,这表现在她作为一个中国教育学人身上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士人”特征,入世独立、自立自强;还表现在她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综合、转化生成的思维方式上;更表现在她将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作为当代教育学重建的“命脉”上。 |
理论基石:叶澜教育思想的概念生成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0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徐诚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