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
发布时间:2015-12-27   点击:   来源:   录入者:刘花  

言语是人们的语言实践,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任何一种语言都需要通过言语才能发挥其语言工具的作用。据研究,儿童的言语能力发展是有时间性的,在言语学习的关键期,其言语能力的培养既容易又快,若错过了这个时期再去学,就要花费更大的精力和时间。早期言语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儿童的言语能力,还可以促进儿童心智发展、提高儿童的智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课文内容,引入了许多相关的课外内容的篇章,形成了儿歌、儿童文学的阅读序列。在此基础上,我们有计划地推进落实教学过程。

首先,我们解读不同阅读文本的特点,寻找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点

不同的文本在不同的价值上有所侧重,例如诗歌语言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有的儿童文学侧重于人物的刻画,有的侧重于环境的描写,有的在情节的表达中运用倒叙的手法、我们在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作品时应准确认识到该作品的价值,寻找学生可以从中获得语言方面的独特滋养,从而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到怎样的阅读才是最有价值的。从意识上改变学生对阅读的态度,从“读故事”改变为“欣赏作品”,从“读情节”转变为“品语言”。文本的特点就是确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点的依据之一。

其次,我们分析学生的阅读障碍点,构建方法结构突破语言表达的难点

课外引入的材料,没有教材,没有固定的教法,那么究竟指导些什么呢?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归到课课内相关内容的育人价值上来。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学生,诊断学生真实的阅读状态,了解他们喜欢阅读哪些文本,为什么喜欢;不喜欢阅读哪些文本,为什么不喜欢;他们自发地运用哪些阅读方法;对语言的品读到达何种程度。这些都是学生真实的阅读状态,也是教师设计时的出发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努力。

一.解读文本的形式,挖掘表达的典型育人价值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得到了很大的收获。儿歌为低年段的主要突破口。

以儿歌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有很大的益处。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从口头表达的学习,正式转为书面表达的学习,从自由到不断规范,这是学生语言学习的一个转折点。如何让学生喜欢上学习语言是重回低年级的我想要努力的方向。此外,我们发现在幼儿园的语言学习中,小朋友接触最多的是充满童真童趣的儿歌。再仔细读《语文课程标准》,其中针对第一学段的目标也写着:“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儿歌能激发儿童言语的积极性,具有内容浅显易懂、思想单纯;篇幅短小、结构单一;语言活泼、节奏明快易唱;与游戏相互依存的特点,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易于儿童接受。因此,儿歌在儿童早期言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我们备课组成员商量决定,我们趁着区拼音教学改革的东风,以学生较为熟悉的儿歌这一节奏明快,语言生动的语言形式为载体,结合拼音教学,融合识字教学,尝试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诵读儿歌中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也为学生自主阅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以儿歌提升学生朗读能力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只有正确掌握语音,才能真正掌握语言这个交际工具”儿童语音学习的过程,先后有两种不同的趋势。起初是扩展的趋势,而后是收缩的趋势。儿童早期从不会发出音节清晰的语音,到能够学会越来越多的语音,是处于语音扩展的阶段。

儿歌有助于儿童发出规范的语音,减小错误产生的频率。因为儿歌讲究合辙押韵,儿歌的诵读有助于儿童在语音过程中实现语音的正误。有些儿歌采用叠词叠韵,使语音的刺激得到加强。如皮作玖的儿歌《小鸟学我操操》:“风吹杨柳飘飘,小鸟学我操操:我伸腿,它踢脚;我拍手,它跳跳;我把腰儿弯弯,它把尾巴翘翘。”全歌押“iao”韵,使用摹声词及叠词叠韵,表现出汉语语言的音响美、回环美与活泼生动,使儿童在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中发准字音。儿歌中,还有专为训练语音而创编的形式,如绕口令。绕口令多由一些双声叠韵或发音相近相同的字词结构组成有趣的句子或短语,要求吟诵者快速无误地道出,它是一种训练儿童语言与思维的好工具。儿童学习中的难点音在儿歌中反复出现,使儿童的听觉得以反复刺激,切合学生学习语音需反复记忆的特点,如《十四和四十》是典型的矫正发音的一首儿歌,它能帮助儿童掌握发音部位相对的难点音:舌尖后音sh和舌尖前音s。又如绕口令《小三登山》:“三月三,小三去登山;上山又下山,下山又上山;登了三次山,跑了三里三;出了一身汗,湿了三件衫;小三山上大声喊,离天只有三尺三”。在这段绕口令中,三(sān)、山(shān)同韵不同声;汗(hàn)、喊(hǎn)同音不同调;山( shān)、衫(shān)同音不同字。儿童在念唱时,唇、舌、齿、腭等发音部位和口型变化都得到了锻炼,并早期意识到同音字有不同意义。同时,其情境性使儿童对语音的兴趣得以加强。通过听儿歌、诵儿歌这一训练方法,使儿童不再是简单地学习语音,简单地模仿,而是能够辨别自己和别人发音上的错误,使语音意识得以培养,对语音的习得有了自觉的态度。

正确的发音、迅速地拼读,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语感,为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打下基础。拼音教学中,我们也尝试将儿歌教学与拼音教学相融合,尝试以儿歌为载体,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识记拼音字母,并在儿歌的诵读中改变拼读练习的枯燥无味,让拼读变得更加有趣而又有效。

利用儿歌识记拼音字母。比如我们在识记字母“e”的教学中,就结合儿歌《看天鹅》。“小天鹅、大天鹅,天鹅湖上天鹅多。阿姨带我看天鹅,哦,飞起一群白天鹅。”进行教学。我们指导学生在读儿歌的基础上,指导拼音字母e的发音。随后,让学生结合“谁到哪里去干什么?”的句式让学生说说对儿歌内容的了解。随后,让学生结合生活、结合图片说说天鹅的样子,帮助学生识记字母“e”。又如在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uan时,我们就结合《汤圆》这则儿歌。“窗外月儿圆又圆,全家欢聚吃汤圆。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庆团圆。”在这一首儿歌的教学中,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及时出示整体认读音节“yuan”让学生结合儿歌中的字“元宵节的元和团圆的圆”进行识记,如此结合儿歌,将识字教学与拼音教学有机融合。在儿歌与拼音教学的融合中,我们探寻了“读儿歌,指导发音”“借助儿歌,认识字母”“背诵儿歌,积累语言”一般教学流程。

(二)以儿歌提升学生仿作能力

    (1)以短语帮助学生儿歌仿作。根据有关专家对早期儿童词类的研究表明,早期儿童

先掌握的是实词,其中最先和大量掌握的是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其它实词如副词、代词、数词;虚词如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等,儿童掌握较晚,它们在儿童词汇中的比例也较小。儿童在两岁之前接触得最多的规范语言就是儿歌,儿歌使他们获得大量词汇。

     在识字教学期间,我们备课组结合韵文识字,尝试让学生仿作儿歌。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3》的内容是这样的:公园绿树 红花 小桥 流水 宝塔 转椅 火车 山洞 滑梯 荡船 木马。

     这篇识字中的词语既包括公园中的景色,又包含公园中的游乐设施,这些词语都贴近学生的提倡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通过让学生补充动词,如()山洞、(  )木马,帮助孩子积累语言,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将这些词语连成句子,就形成了有趣的儿歌,学生读来兴趣盎然。

        公园里,真热闹。

        种绿树,养红花。

        过小桥,登宝塔。

        坐火车,钻山洞,

       滑滑梯,玩荡船。

        骑上木马,笑哈哈。

        如此,不仅帮助了学生识记识字内容,也通过简单的动宾词组的串联,让学生尝试着编儿歌,降低编儿歌的难度的同时,激发学生编儿歌的兴趣。

(2)以句式帮助学生儿歌仿作。儿歌的表达形式特别,重复的句式表达为学生的模仿表达提供了可能。在一年级练习5的教学中,我们在出示动物叫声的基础上,结合学过的对答式儿歌,让学生尝试创编《什么动物怎样叫》、《谁来了》的儿歌。二年级开始,我们将课题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教材中的儿歌中。在教学《乡下孩子》一文时,我们在学生畅聊乡下孩子生活情境的基础上,进行儿歌仿段练习。学生仿作片段语言较为工整,如“撒一把米粒,撑圆了小鸡的肚皮”。

长期的儿歌诵读积累,学生已经拥有了较好的迁移表达能力与仿作能力。儿歌式表达已经成为了学生一种较为内在自然的语言表达形式。如一年级的看图写话中写写蚂蚁过河。有学生写下了“小蚂蚁,要过河,树叶当小船,树枝当做桨,开开心心过了河。”的儿歌。

 

二、解构文本形式,掌握表达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经历文本语言——内容意蕴——语言形式的过程,沉浸其间,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从而深入地解构文本形式,掌握文本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教师紧扣联想的写作手法,运用以读代写的方式让学生在诵读体验、实践练笔中逐步掌握表达方法。首先,学生在自主诵读中感受荷花的丰富姿态,接着,启发学生感受作者先实写再联想的言语特点;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感知作者的想象发誓,引导学生根据这一写法进行仿写,成功地将此方法引入到植物描写的策略体系中。

三、结构言语逻辑,推进言语训练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以最佳的言语表达方式抒发自己丰富的情感方式,这就是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蕴藏于文本中的情感价值,聚焦于言语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品味,并在模仿与创生中提升其表达能力。

   例如,五年级在教学《变色龙》的过程中,在描写变色的一段时,作者运用“先···接着···再···”串联了几次变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了这一表达形式,创造想象空间:“变色龙还会被放到哪些地方?发生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首先教师要求学生细读文本,提炼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并在朗读中体会其表达的作用。接着,学生结合文中的插图,发挥合适的想象,依托课文的内容进行句式的训练。这样丰富了学生的句式积累,为之后的自由表达奠定基础。

   这样的课例还有很多,教师都紧紧扣住文本中典型的言语形式,让学生在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对语言进行揣摩品味、体悟感知、实践运用,实现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关注语言文字,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学生才能真真地走出文本信息的你早,在开掘形式、感知形式、运用言语形式中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