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儿歌为蓝本激兴趣。一年级拼音教学,我们大胆改革,精心选择各类儿歌,让学生在阅读、背诵儿歌的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字母、巩固拼读,将原本枯燥无味的拼音教学变得兴趣盎然。同时,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自主识字。另外,备课组成员还结合识字教学,试着让学生以补白的形式创作儿歌,激发学生以儿歌形式表达的兴趣。此外,在学生背诵积累儿歌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指导学生拍手读、伴奏读、配合打击乐器读等多种形式配合诵读,激发学生诵读儿歌的兴趣,并试图培养学生朗读的节奏感和语感。
2. 以儿歌为形式促积累。学生自入学以来,备课组以《365夜儿歌》《日有所诵》这两本书为蓝本依照儿歌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分类梳理。成员们梳理了动物类儿歌、对答式儿歌、知识性儿歌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认识事物。课题研究期间,学生积累了一百多首儿歌,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语言表达的形式日趋多样,内容表达也更为活泼。
3. 以儿歌为载体练表达。儿歌由于其内容活泼、节奏明快,学生不仅能反复诵读中进行量的积累,更能在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中获得语言表达上质的飞跃。课题研究期间,我们备课组成员积累了《风》《汤圆》《什么动物怎样叫》《识字5》等儿歌教学课例,并研究了一般的儿歌教学流程,即读儿歌,想画面,仿句式以及相关的教学建议。当然,儿歌形式不同,我们的教学设计也会有相应的变化。此外,我们还以儿歌教学中的句式、短语为载体,帮助学生学生习得语言。如《什么动物怎样叫》一课教学中,我们游戏练一练动物名字和动物叫声,以“什么动物怎样叫”“咩咩咩谁来了”等句式为载体,帮助学生进行儿歌创作。二年级时我们重点结合教材中的儿歌,如《水乡歌》,激发学生想象力,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课题研究期间,学生从读到写,对儿歌这一语言表达形式逐渐从陌生到熟悉,慢慢地在语言生命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