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运用标准探析
刘建梅
(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上海·200062)
【摘 要】教师话语是教师施教过程中运用的所有语言, 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本文从教师话语对学
生的作用出发, 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提出了小学英语教师话语运用的标准。
【关键词】教师话语; 小学生外语学习特点; 教师话语运用标准
一、引言
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一项便是教师话语。教师话语具有双重功能, 它不仅为学生提供可理解性输入, 同时也是目的语。正因为它的这种特殊性, 使得教师话语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 有关英语课堂中教师话语使用的研究有不少, 但对大学英语教师探讨得较多, 对小学英语教师的探讨却甚少。目前, 我国已基本普及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 而像上海这样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从一年级起就开设英语课。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
下, 面对着小学生这样一个群体, 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使用教学用语应当遵循一些什么样的标准呢?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二、教师话语的作用
教师话语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以组织教学、传播知识的语言, 它包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一切语言。英语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既有一般教师话语所拥有的功能: 用于组织、管理、指导课堂教学; 也有其特殊性: 是学生学习的“目的语”。教师话语在组织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语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体现:
1. 示范作用
从课堂教学中所占的地位来看, 这不仅因为只有通过完美的教师话语的组织与传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而且因为教师话语本身还起着目的语使用的示范作用。教师话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王红蕾, 2005)。教师话语是学生学习语言最直接的媒介, 教师话语本身就是语言的输出, 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模仿对象。
2. 创设语境
从课堂语言学习的影响因素来看, 语言环境对英语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早在上个世纪 20 年代, Malinowski就指出语境对理解语言是必不可少的 ( 转引自江晓红,2004)。学习外语最好的方式便是到以外语为第一语言的国家去, 因为那里有真实的语言环境, 学习者在生活、学习、工作各环节中都能听到所要学习的目的语, 并且要通过使用目的语, 才能与当地人进行交流。然而在中国, 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 从总体上说是缺乏语言学习环境的。因此, 英语课堂就成为学习者重要的语言环境。作为语言教师, 应当尽可能地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的环境, 使英语学习更接近目的语学习或促进目的语学习(刘澍心, 2006)。
3. 促进语言学习
教师长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英语, 能使学生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学习, 并与教师进行交流, 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4. 教书育人
教师话语包括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一切语言, 不仅仅是指较为狭隘的课堂教学用语。教师以自身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学生, 不仅传授学生知识, 同时这个过程也影响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三、小学生外语学习的特点
1. 学习兴趣与注意力
对小学生来说, 英语是一门新的课程。对新事物的新鲜感, 是学生学习英语最直接的兴趣来源。小学英语倡导听说领先、读写跟上, 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强调趣味性。教材中设计了许多介绍英美国家生活习惯、节日庆祝等的板块。这些都是与生活相关的主题, 但却与学生现实的生活不同, 对这样的内容学生很感兴趣。
2. 记忆与思维
记忆是从“记”到“忆”的过程, 其中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人的记忆是有规律的, 与记忆相对的第 2 期No.22008 年 2 月February 2008英语教师English Teachers32是遗忘, 或回忆的是错误信息。对于刺激性强、新奇的或对个体有特殊意义的事物或话语, 记忆的质量就要好很多。
四、教师话语运用标准
1. 教师话语要可理解
可理解是指教师所使用的话语不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 能够为学生所理解, 使教师达到管理、组织和指导课堂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目的。人类习得语言仅仅是通过一种方式———通过理解信息或接收 “可理解性输入”———来实现的(Cook, 2000)。Krashen (1981)的输入假设理论(the input hypothesis) 认为学习者的现有水平为“i”, 只有当
语言输入为“i + 1”时, 即略高出现有水平的语言输入时,学习者才会在理解语言的同时习得语言。可理解是学习语言的基础, 如果学生觉得教师的话语不可理解, 自然不可能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感兴趣。然而, 教学内容是靠教师话语进行组织而得以传播的, 如果学生不理解、不愿意学, 教学就无法得以实施。小学生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不长, 且自我监控能力差。
教师所讲的话语若是超出他们的理解范围, 当他们理解不了时, 就会采取逃避措施, 久而久之, 就会丧失学习兴趣。由此可见,教师话语的可理解性是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
2. 教师话语需表达准确
准确是指教师运用的话语能正确传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 不偏题、离题, 并且应该做到语音准确、语法表达正确、篇章完整, 即在表达意思完整的同时要兼顾语言形式的正确性。教师话语表达不准确至少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对学生的影响: 首先, 学生不能很快学习正确的语言形式。其次, 有可能会给学生一些暗示, 让学生觉得对一些细节分不分清楚并不是很重要。对教师的影响: 教师话语表达不准确, 一方面将难以成功地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 另一方面, 将失去学生对自己的信心和信任。如此, 教学活动和环节设计得再好, 也恐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教师话语需表述清楚、简洁
清楚是指教师要表达清楚想要表达的意思, 不造成意思混乱、学生不知所云的现象, 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按照教师的指令参与教学活动, 在活动中学习语言。教师语言表达清楚与否, 影响着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简洁是指教师的话语简单明了, 抓住讲话的要点, 不啰嗦。人脑对获取新知能有效记忆的特点, 决定了教学语言的简洁性。犹如一张白纸, 初次写字清晰可见, 涂抹后再写的字迹就会受到前者干扰, 反复涂改后更是模糊不清,字迹难辨( 禹实, 2006)。小学生学习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 而且思维活跃, 又带有懒惰性, 长时间使用篇幅较长的话语不利于学生理解。同时, 小学生的注意力又容易转移,冗长的话语使学生厌烦, 易使学生把注意力转向感兴趣的事物, 从而分散学习的注意力, 降低学习效率。
4. 教师话语应趋自然性
有一种观点认为最好的语言教师是那些引导孩子学会第一语言的家长和保姆(Keith, 2002), 这是因为他们给孩子创造了一个最为自然和轻松的学习语言的环境。而在课堂的语言教学环境中, 许多教师都会不自觉地简化语言、放语速、多次重复语言, 以为这样才能使学生理解自己讲的话。其实这样做是没有必要的, Blau 的两项研究“语速与句法复杂程度对理解的影响”和“停顿对听力理解的影响”表明: 降低速度、句法复杂程度对学生的理解力无明
显影响, 真正对理解程度有影响的是意群之间的停顿( 王红蕾, 2005)。
五、结语
综上所述, 教师话语直接作用于学生知识的习得, 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效率, 因此, 英语教师应该在备课及讲课的过程中认真锤炼教学语言, 优化教学语言, 让教师语言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充分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Cook, V. (2000).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Keith, J. (2002).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Krashen, S. D. (198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Pergamon.
Lightbown, P. M & N. Spada. (2002). 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
cation Press.
江晓红. 语境与外语教学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6).
刘澍心. 教师话语标记语与课堂语境 [J]. 湖南人文科技学
院学报, 2006 (4).
王红蕾. 教师话语与语言输出 [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5 (4).
禹实. 教学策略研究———教学语言 [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学报, 2006 (4).
小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运用标准探析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