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师独特的语言艺术
发布时间:2015-03-13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教师话语的数量和质量会影响甚至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Hakansson,1986)。教师话语的话语量、提问方式、师生间的交互调整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英语习得的成功与否。正如 Nunan (1991)指出: “在外语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教师话语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及学生的语言习得两者都是至为关键的,这不仅因为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完美的教师话语的组织与传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因为它本身还起目的语使用的示范作用,是学生语言输入的又一重要途径。”因此,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方式与话语的质与量,是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  

一、教师话语得当,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输入。  

语言习得当然需要充分的语言输入,英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书面和口头的机会,设计丰富的课堂任务,积极为学生创造语言输入的机会和环境。克拉申在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一书中全面阐述了“输入语”的重要性,他提出学习者所接受的输入语言必须满足下列三个条件,语言习得才有可能发生:1.可理解性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也就是说输入应该是学生认知水平可理解的;2.包含已知的语言成分即i;3.包含略高于已知语言水平的成分即i+1,也就是输入可学的语言特征,即输入略高于当前水平。  

虽然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学习者除了尽可能多地接收可理解的输入外,还必须通过有意义的语言输出才能达到对目的语运用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输出在语言习得中具有重要作用:输出能迫使学习者注意表达意义的语言形式;输出能推动学习者提高和扩展语法知识。只有当学习者受到推动时,语言输出才有助于他们的语言习得(Swain1995)。  

例如在执教江苏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9 The English Club时,我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反复输入:Where are you from? / Do you speak…? 这是本单元的核心句型,也就是“i”输入,学生听懂与交流没有任何问题。同时,我还适时变换句式Where do you come from? / What language do you speak?等语言。情境未变,所以学生基本还是都能听懂,这就是“i+1”输入。当学生理解了这些句式后,我又设计了“调查明星”的任务,同桌两人,A同学有某明星的资料,B同学没有,B同学必须通过访问A才能获取信息。访问是开放的,使得学生可以大量实际操练这些句式,通过自己的语言输出获取想要的信息。由于教师科学地根据教学内容,注意适度的语言输入,本单元教学结束后,除了书上的规定学习内容,大部分学生同时也熟练掌握了“What country is it? What language do you speak? Do you come from…? ”等有关国家、国籍、语言的相关句子和词汇。  

二、教师话语真实,满足学生真实交际的需求。   

有些教师容易受大纲和教材的限制,紧紧围绕书本要求进行语言输入,有些输入不真实,有些输入早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教师课堂的语言输入不应受到大纲和教材的限制,无需一定要学生使用教学单元内的词汇,应该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进行扩展,一切学生可以理解、对思想的交流起帮助作用的语言,教师都可用以输入,这样也便于学生的理解,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否则就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干巴巴的“表演”,不利于语言习得。  

例如,在学生学习家庭成员的时候,有的教师在给学生做示范介绍的时候,就会围绕自己的爸爸妈妈和自己说,不敢提及自己的丈夫或妻子或孩子,因为担心学生听不懂,甚至职业也是选择书上学生已知的教师、工人之类,而避免谈实际真实的工作,原因也是免得学生听不懂。如此一来,就是学什么说什么,完全不是真实地在运用语言。相反,我会以图片加我的口头输入真实地介绍我的家庭,包括我的爱人和孩子,学生非常感兴趣,在图片的帮助下也扫除了理解障碍,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自身真实交际的需求。他们会积极举手询问父母职业的表达方法,还会打听姑姑、舅舅、表哥等的英语表达。如此一来,在本单元话题的背景下,学生又拓展学习了十多种职业以及一些家庭成员的英语表达,真正满足了学生真实交际的需求。  

要达到真实交际,课堂中讨论的话题就必须是学生感兴趣或由学生自己提出的话题。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习惯等因素,坚持“因时因地”原则,才能把握住合适的教学话题,才能在教学中从学生的话题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共鸣和参与热情。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向学习者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满足学习者的交际需要。  

三、教师话语留白,为学生创设更多交流的机会。  

在很多英语课堂上师生会话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师与学生在对话时往往没有“信息沟information gap”,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大部分是教师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教师提问的目的并非想从学生那里获得信息,而是想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些知识,如我们常见的在free talk环节,THow are you?  Ss: (We are) Fine, thank you! And you?  T: What day is toda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Do you like English? 今天星期几,几月几日,天气怎样?老师自己不知道吗?没必要问学生。这是老师把交际的语言作为操练知识点的工具而已。然而,不得不承认,这样机械的对白即使在今天的很多公开课中也依然存在,并非真正为学生提供了交流英语的机会。我认为,课前作为学生的热身环节,教师应学会“闭嘴艺术”,把交流的机会全部还给学生,比如:每天课前有一名学生交流英语故事,其他学生回答故事中的问题;每天有一名学生坐在班级前的“hot chair”上,由其他学生向他/她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让其回答等。教师只要适时帮助与评价即可。  

还有一些教师,总把课堂设计得满满当当,唯恐会有所遗漏。为达此目的,教师只好霸占学生的思维领地,剥夺学生的话语权,喜欢用tell的方式来提供信息。比如:提供非常清晰的人物、情景图片,还让学生回答:where, who, what图上已经非常清楚,属于明知故问;又如学习了比较级以后,教师创设情景,提供很多学校的旧照和如今的照片,让学生来描述、比较10年前和现在的学校,并提供了范句:It is… than ten years ago.结果就变成了学生看图和句式造句了,而不是真正地运用语言。如果没有那些照片和教师的范句,学生就可以自主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表达的比较之处一定远远不止图上那些,而可以用的语言也一定远远不止那一句。有时候教师也要学会 “留白艺术”,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有机会更多地、真正地交流目的语。  

总之,教师话语在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当会恰当地使用语言艺术来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控制教师话语的数量,给学生提供更多语言练习的机会;努力提高教师话语的质量,给学生提供更多真实交际的机会。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话语输入,把握好语言输入的针对性、开放度、难易度,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的语言习得,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水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