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活动记录
发布时间:2016-06-07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蒋敏杰

一、课堂教学

1.陈惠娟 《角的初步认识》

2.王丹《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3.围绕三个内容评课:(1)交流什么内容——选择性   2)什么时候交流——把握时机   3)如何交流——交流的层次与方法

二、工作室成员互动评课

王娇:

第一节课《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1.课堂导入时,15-7,可以让学生说说算法。

2.练习中,“算一算比一比”的资源,10-3,40-3,60-3,都是让学生拆。能否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3.为什么学生分不清拆谁?

4.摆小棒 34-8时也可以进行演示

 

陆萍芬:

第一节课《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1.提问题很明确,有方法提炼,有总结。

2.两个例题有疑问。34-8,有算法的多样

 

三、工作室领衔人评课

1思考:发现有多种方法,你先交流什么,再交流什么?交流完以后怎么小结?

举例:34-8,会同时呈现4种方法。

引导:老师把大家解决问题的方法都记录在黑板上。请你看一看,你能理解吗?和同桌交流一下。

再请一个人重点交流把34拆成1420的这一种。后面的三种方法选择一种请学生交流。然后比较共同的地方。

小结:当遇到个位相减不够时,可以退1,用十几或整十数来减一位数。

 

2.思考:第二节课,“辨角”环节应该是快速反应环节,而不是花5分钟交流。

一开始学生说的角和数学中的角一样吗?

提出:回归教材。剪角→摸→抽象(值得交流的过程)从生活中的认识还原成数学中的。

建议:有些环节可以去掉:比如三角板上找角   活动角与角的大小结合   摸尖尖的角

重建:生活中指角(老师要指导)   把角描下来(画在纸上)   

呈现资源:都是角吗?角又是怎样的呢?和同桌交流一下,和生活中的角比一比。

过程中启发:找到了一个角,还能找到其他角吗?

总结:一定要总结学生口中的角  如何进行数学化抽象  怎样进行形象到抽象?   

将教材静态活动转化成动态数学活动

新基础研究中讲的是:从分类入手   你能根据图形两条边的特点分分类吗?

连与不连  弯和直    

导入的缺陷:太抽象 

3.集中点评

第一节课:  口算  要重心下移   可以放下去   这些口算会吗?同桌交流  选择两道交流

估一估几十多  放下去   有什么困难? 那可以怎么解决呢?

操作和分一分脱节了   没有把分的过程和操作的过程结合起来  投影黑板同步

40-660-9过渡好,怎么过渡到34-8呢?

建议1:我们能解决整十数减一位数了,如果几十几减一位数,怎么解决呢?

建议2:已经学过了不退位减法,退位减法中已经学了整十数减一位数,还有呢?(整体进入)

 

第二节课:

教材研读  建议“小学数学教学网”上看经典课例  读懂教材编写意图

什么地方要交流:找的过程  描的过程  画完以后抽象角

描完以后认识角 画角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