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执教者自评
何嘉:首先,上课过程中忘记了几个环节。第一个填完表后忘记问1年有多少个月;第二个是得出一年的天数时,忘记追问“为什么有的同学是算到366天?”错过了追问了最佳时机。有疑问的地方:公开课时,怎样处理忘记的地方,是否应该弥补?
第二,本课是传授和引导相结合的课型,以传授为主。第一次试上完,老师建议只给与每人1份年历,但这样得出结论不具备说服力。当时思考:是不是需要每个人大量的年历?后来研究教材发现,教材也未给予大量的年历,如果给予大量年历,对三年级孩子的能力,是否能够研究地过来?最后为了让学生经历研究的过程,同时考虑三年级学生的学情,决定把50份年历给不同的人,先自己探索,再4人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总结得出规律。
最后一个问题,如何能够让自己的语言比较抑扬顿挫,但又很自然?
吴婧:我上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经过几次试上,还是决定按照教材来进行。第一环节,担心学生把所有的分析过程讲全。在比较几种方法之后,给策略取名字时,可能由于自己引导地不到位,孩子想到“假设”的不多,学生更多想到“替换”。有疑问的地方是,在学生回答时,如果不是教师想要的,教师不知如何讲?
二、工作室成员交流
蒋敏杰:总结一下几个方面,忘记环节怎样处理?语言不够丰富如何处理?不知道学生的回答是怎样的?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很丰富,教师如何把握?是不是按照教材上,就是没有新意的课堂?大家可以从这些方面思考或者谈自己的想法。
恽洁:如果忘记环节时,像刚才第一节课,就可以直白一些说“老师刚才忘记了一个问题”把漏掉的地方补充。如果是常态课,我们肯定会再回过来讲。如果公开课,刻意去强调,可能会不太好。计算全年天数时,是不是没有看到366天的情况。
蒋敏杰:如果是比赛课,忽略对整节课的影响更大。这里可以通过回顾刚才学习的内容,再想一想,除了365天,还有别的情况吗?通过运用回顾的知识, 进一步反思前面的学习。我认为是需要的。数学课上不能有科学性错误。如果课上遗漏的知识点,可以巧妙地补充。
恽洁:何嘉课堂非常自然从容,学生课堂表现很优秀。最后一个问题的设计非常巧妙,对下节课的学习很有帮助。第二节课,学生的表达能力非常强,处于主导地位,老师只要适当辅助。这样的老师是幸福的。学生起名字,“转化”、“归一”说地很很棒!
吴婧:教材认为这些都是不同的方法,最后都归于到假设的思想。
蒋敏杰:这离不开日常的培养。
恽洁:说明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平时这样落实,才会在今天有这么好的呈现。
朱彦:老师的语言清晰自然,学生的表达能力很强。希望能给予一些建议,是如何培养的?
吴婧:一开始需要等待,表扬学生说得好的地方。
王远东:孩子讲得很棒,孩子们很会提问。说明老师注重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整节课老师不啰嗦,但学生都能回答到点上。
蒋敏杰:观察到的地方,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提出建议的地方。
王姣:学生很会表达,离不开课堂的培养。
蒋敏杰:怎样让所有的学生都会说?
王姣:怎样培养学生的习惯?何老师在上年月日时,孩子们都是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其中1日是24时,这里出示可能有些早。有一个问题想问吴老师,最后讲到在以前的学习中学习过估算、试商。是不是可以课前做一下估算、试上的题目,可以帮助学生产生联想,唤醒经验。
蒋敏杰:学生对前面的知识会遗忘,没有输入不会有输出。不要对一些名词的名称纠结。
陆萍芬:教师如何与学生互动?教师从哪里入手?怎样进行板块式教学?今天的学生都像小老师,会发言、会提问。我所在的学校,生源相对较差,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这样应该怎样去培养?
王丹:何老师一开始孩子们根据自己手中的年历,研究每个月的天数。在发年历表时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发(1967、1968、1969、1960确保每一组都有2月是29天的情况)四人小组交流时,可不可以把年份带上一起交流,便于下一节课学习平年和闰年。或者是不是每人手中有两张年历表(单数的年份和双数年份)。最后全课结束时,进行追问:什么时候2月是28天,什么时候2月是29天?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第二节课,我特别欣赏吴老师的资源的处理。每个资源呈现后都有小结,非常凝练。并且资源一与资源四的对比,也做得很棒。
陈婧诚:何嘉老师的语言亲和,吴婧老师语言凝练。第一节课,求全年天数,学生思维很清楚,方法三、四很特别。老师也捕捉地很及时,也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第二节课,老师对每个学生的回答都有回应,有小结,做得很好。同时,吴老师对资源地呈现非常好。第一层次的三个资源是并联呈现,第二层次是串联呈现。这样的呈现方式非常有助于学生对方法的理解。
蒋敏杰:大家都有感慨,学生都会了,老师还要做什么呢?想象一下,如果老师只呈现1、2、3、4四种方法,我们只能确认上来介绍这一知识点的学生会了,但你能确保其他的学生掌握呢?怎样确认其余学生也具有同样的能力?怎样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经历自己的想法,还能理解其他人的想法?吴婧老师第一点做地很好,都是先全体经历,再出示资源。第二点,操作很简单。让每个孩子都经历这一过程。可以这样操作:看来,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不止一种,你能用不同的方法再来解决这道问题。同样,第一节课,在记忆大小月时,可以让学生先讨论有哪些记忆方法,再交流。然后以补充、拓展的方式来呈现记忆方式。与其让学生不受控制,不如让学生自主研究。
张慧慧:教师的语言干练简洁,学生特别能讲。第一节课,前面特别紧凑,后面推进有些慢。
蒋敏杰:前面用时18分钟,计算全年天数用了10分钟,全课用了42分钟。
张慧慧:第二节课,是不是可以直接告知学生“假设”这一策略?
三、领衔人点评
蒋敏杰:两节课都非常出彩。首先谈语言。数学老师的语言怎样练?这要看老师的问题如何问?如何要启发学生的思考,那么就要抑扬顿挫。有时要进行表演。但也并非每句话要做到抑扬顿挫。关注徐斌老师,他的语言很具有启发性。教科院潘院长的课话不多,很简洁。
怎样做到不忘记环节?首先,日常每节课就要备到位,不忘记环节。第二,只备环节,不背教案。学会想大环节,刚才陆萍芬说的板块教学,也是如此。
第一节课,第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每个月有几天。1.同桌互相看看一年有几个月。2.每个月有几天呢?你能把它记录在表格中,同桌互相说一说吗?表达方式可以有多种。所以必须确定目标,根据目标设计环节。第二环节,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哪些月份是相同的,同桌互相说一说。教师应多收集资源。教师应把许多年份的情况出示出来,建议每个人都有四张年历表。在记忆年份时,也把问题抛下来,让学生自主学习,把时间还给学生。接下来,可以用抽卡片地的方式快速反应,除了判断大小月,还可以判断天数。这节课资源的处理,非常好。先出示两个资源。资源三、四可以造,但应讲清楚,老师班里的同学也学过这节课,他们还想到了别的方法。“你能看明白吗?”最后出示:为什么有的同学算出是366天,
最后练习的处理方式太慢了,可以同桌互相校对,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如果某道题错误较多,可以集体交流。最后回顾今天的学习过程,你知道了哪些知识?指名交流。练习完成后,可以介绍年月日的小秘密。“年月日的产生和天体运动有许多关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第二节课,今天的板书都在投影上,建议有的写在黑板上。大杯、小杯的两种解法放在黑板上。这样的好处,可以让小结变得不是一闪而过,让学生在结构化的板书中不断强化。方程法不完全属于假设法,更多是等量关系。最后一个呈现的过程,可以换一种类型,可以进行快速反应。“他能用假设的方法吗,简要得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最后一题,建议落笔做一做。第二题,可以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一过程,再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最后的回顾全过程,非常好。这里要加强这一过程。今天在新课上完时,进行回顾也非常好,今天三次回顾,不断强化把两个量假设为一个量,最后介绍策略。
今天的两节课上得非常好。两位老师对资源的处理都很不错。文本上,第一节课,符号上“1、”改为“1.”。第二节课,教学设计中,学生活动略微单薄了些。可以把预设加上。
四、工作室成员共同学习《数学教学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