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敏杰老师:讲述了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每个月主要开展的教学研讨活动,以及课题的开展情况,紧接着讲述了此次活动围绕4个环节展开:1.执教老师说一说自己的课;2,工作室成员围绕话题说一说自己的观点;3,针对基本功比赛谈一谈;4,对《数学教学心理学》进行研读。
王远东:执教《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讲述了自己在课堂上的不足,首先一开始没有对对应边的概念进行强调,学生体验和理解的不够深,所以学生在后面的阐述和练习中有困难;其次在练习过后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时,学生的想法老师没有预料的到,所以在引导上有困惑。
陆萍芬:执教《倍数和因数的认识》,我想让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但在实际课堂上学生的过程性资源不多,所以这个想法实现的不够理想。这节课强调在找因数的时间上花的时间比较多,所以在找倍数时比较仓促,最后的拓展没有来得及。我尝试着在自己的课堂上转型,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何嘉:在评价第二节课时提到这节课的层次比较清晰,学生的主动性有所体现,两个活动明确提出了活动要求,而且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很及时、到位。
吴婧:两位老师语言干脆、利落,引导和鼓励作用很明显,学生后来慢慢融入了课堂。在评价《倍数和因数的认识》时说到这节课的练习设计层次比较清晰;在体现有序思考时如果能把学生无序的和有序的资源作对比会让学生体会得更深刻。
张慧慧:第一节课练习很多,但层次不够清晰;第二节课评价语言很多,建议在探索找36的因数时可以把漏写的、乱写的、一对一对写的、按照顺序写的这些资源一起展示,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王姣:评价第一节课时说到“对应边”这个概念出现的太突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放大后长方形和原来长方形的长或宽怎么样,说了之后再出现对应边会显得更自然,在后面练习中,让学生思考这个斜边的长是不是也是原来的2倍时,不仅可以量一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方法。在说到第二节课中建议集合圈最好让学生在书上写一写。
王丹:第一节课在放大和缩小长方形后讨论有什么发现时,本来形状不变应该是作为前提条件,现在让学生说结论,可以吗?而在练习中让学生找哪两个图形是按比例放大缩小时,仅仅看一看形状,学生就能感觉得出来吗?是不是应该要数格子,才更有说服力。
陈惠娟:高年级的课思维型比较高,有很多练习,但缺少了兴趣的激发点。同时提到老师要注意自己的书写问题。
恽洁:第二节课在找因数和倍数时学生出现了乘法和除法,而且陆老师还特地表扬了除法,所以后面就出现了在找倍数时学生会用除法来解决的情况;其次学生写因数的方式其实有很多种,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但出现重复数字的时候要强调一下。
蒋敏杰老师:在评价《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时说到教学过程不是一个平铺直叙的过程,应该详略得当,要搞清楚教学目标是什么,重点解决的内容是什么。自学或是老师演示如果都能达到同样效果,那么为了节省时间,可以直接按照书上的来。教材的编排有先引后用的节奏,学因数时教师要扶一下,到学倍数时放开让学生自己学,时间可以掌控的更好。找36的因数,在1、36上圈一圈,还有句号,集合圈这些细小处进行强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前面找因数花心思用25分钟,之后倍数的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到这里用33分钟,之后用7分钟左右的时间做练习,最后至少一分钟让学生说说对因数和倍数有什么认识。总之,教学的中心要放下,活动要有目的,另外,教师要用自己的魅力去调动课堂的气氛。《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这节课得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对应边再出示这个概念,另外要提高练习的品质,教材中练习六的第一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试着提高练习的难度,比如说,画平行四边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