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研究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6-02-24   点击:   来源:   录入者:蒋敏杰  

2015年9月11,常州市天宁区蒋敏杰教师发展工作室启动成立后,工作室以前期预案计划的步骤有序推进工作,伴随着工作室核心研究主题内容:“高质量师生‘课堂交流’的实践研究”,扎实研究,共同发现,落实教学,工作室活动在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努力中,初见成效。

结合研究核心主题,工作室在本学期共借助课堂教学研讨、理论学习共建、在线专业引领等方式,突破单一的时空界限,从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出发,从自身需求出发,以具体课堂现场教学为载体,形成研讨场域。

1.聚焦核心课题 提升研究品质

工作室领衔人对于“课堂交流”的研究已有6年时间,因此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呈现给工作室成员的是前期近五年的研究成果,从“课堂交流”中教师行为策略的分析,到师生交往互动中的问题设计、学情分析,从“课堂交流”中的学生素养形成到师生交往上核心过程的层次推进等,用文本的形式供大家理解,快速理解数学课堂中师生交流的特点、组织方式、推进方式、评价方式等。2015年8月,工作室领衔人申报江苏省第十一批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课堂交流”存在问题及行为转换的实践研究”,在工作室所有成员的智慧贡献中,于2015年12月,正式立项为江苏省中小学教研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5JK11-L062)。

2.聚焦实践研究 扎实素养培育

工作室的人员构成与定位,决定了工作室运行并不仅仅是基于实践的研究,而是通过研究,充分挖掘与提升每一位成员对于数学教育、数学教学的认识,从把握教学的本质入手,提升对于核心问题的设计能力,课堂推进的回应反馈能力,课堂即进生成性评价等,通过工作室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现场研讨,提升每一位成员的现场学习理解。在本学期中,工作室开展了三次有主题的研讨活动。分别是针对“过程性”的策略教学,研讨如何借助学生与教师的理答行为,形成基于内容的结构化推进;针对内涵理解的概念教学,研讨如何借助对于数学教学内容的充分理解,实现师生围绕内容研究与发两年结构推进;针对“生成性”教师主导研究的课堂现状,研讨如何通过师生之间的资源利用与转化,实现双方的核心过程推进。这三次有主线的研讨,都将重点落实于对于数学课堂特质的师生“课堂交流”的理解。

3.聚焦问题分析  明确发展方向

三次的主题研讨,工作室成员对于活动的目的性慢慢开始明确,不是去上课、听课、评课,而是让自己在这个场域中理解,并通过自主的理解去发现并尝试去改变。这其中工作室活动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常规一环就是问题的提出。比如第一次活动中如何根据现有素材,设计核心问题,一节课中,核心问题有几个,如何围绕核心问题教学,如何去掉背教案的问题。第二次研讨活动中,我们发现年轻教师的共同问题,即教师们提出如何对教材进行理解,我们形成统一的认识,即要理解每个例题,每个引导语背后的故事,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符合于学生开展的研究活动。第三次研讨活动中,解小吴婧老师呈现出一堂“与众不同”的学生交流课,与研究主题相切合,我们共同分析如何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建构能力。每一次活动,都聚焦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明确自我教学素养提升的方向。

一个学期的研究活动结束,在本学期中陈婧诚老师被评为常州市第七批教坛新秀,二位老师的研究论文在省级期刊发表。我们工作室更看重的是自己的成长,期待下学期的主题研究。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