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月28日,天宁区小学语文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在常州市局前街小学举行。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邱俊、黄妍老师出席本次活动。本次活动分为课堂展示、交互研讨和智慧引领三个环节,活动由张芳芳老师主持。
课堂展示
局前街小学的王文霞老师执教《去外婆家》。王老师紧扣低段学生的素养目标,巧妙地以“寻宝”为任务主线,引导学生分类梳理知识脉络。同时,王老师依托文本情境,勾连生活场域,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舅舅“带一些”、外婆“留一份”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感受藏在字里行间的童年趣味与亲情暖意。整节课,王老师以生字为引、以文本为桥,带领学生在识字读文间解锁山野间的“宝贝”。在精心设计的寻宝挑战、生动有趣的句式仿说,以及细致入微的文本细读中,学生不仅领略了文字中流淌的童年乐趣,更深刻感受到了那份温暖人心的浓浓亲情。
朝阳第二小学杨丹老师执教《数星星的孩子》。课堂伊始,AI“小张衡”的出现,瞬间拉近了学生与张衡的距离,自然引出“数星星”主题。围绕“数星星的孩子究竟是谁”这一问题,学生提取文本信息,以“小名片”形式介绍张衡,锻炼表达,深化认知。杨老师借助两幅画面引导学生品味文字,通过动作表演体会张衡数星星的专注与坚持。通过对比分析奶奶与张衡对“星星数不清”的看法,学生明白张衡正是通过长期的观察与思考才得出结论。整节课融语言审美与科学探索于一体,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交流研讨
局前街小学李静老师聚焦学科实践,以《从去外婆家出发,探索学科实践之路》为主题开展讲座。李老师以课例《去外婆家》为载体,系统阐述学科实践的五大路径:在真实情境中主动探究;在任务链条中建构知识;在精准支架下突破难点;在融通格局中提升素养;在生活联结中实现价值。通过以上路径,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课堂,实现语言发展与生命成长的同频共振。
朝阳二小的毛俊颖老师以《从数星星到摘星辰:磨课视角下的教学蜕变与生长》为主题展开分享。毛老师将本次磨课历程凝练成一场“从数星星的传统课堂走向摘星辰的教学探索之旅”。从“初磨:打破知识壁垒,让课堂从传统走向开放”“再磨:关注细节打磨,让对话在思辨里自然生长”“三磨,创新形式破难点,让教学从数星星走向探星星”三个方面,生动阐述了课堂在一次次调整中“看得见、摸得着”的蜕变与进步,从而触摸星辰背后的科学精神与语文温度。
课堂展示环节结束后,与会教师围绕“如何理解第一学段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相关的学业质量标准”和“如何结合教材编排意图,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这两个前置性思考话题,展开了富有深度的交互研讨。现场的老师们结合课例和自身教学实践进行了热烈交流。老师们积极发言,为教学研讨注入了更多专业视角与实践智慧。
高位引领
活动最后,区教师发展中心的邱俊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邱老师高度肯定局前街小学和朝阳二小的语文教研团队是敢于挑战、敢于突破的团队。两所学校的语文团队对照课标学业质量要求,积极探索,展示了不断研究新教材、有效落实新课标理念的成果。邱老师指出两节课都立足文本,紧扣低年段的核心素养目标,将文本内涵与素养目标深度融合。同时两节课积极推动“教—学—评”的有机融合,构建了“在学中评、在评中教”的良性闭环,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最后邱老师也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要进一步强化评价的精准性,进一步细化评价维度,积极探索评价工具多元化的落地途径,从而推动语文教学迈向新台阶。
此次活动更成为天宁区各校的“思维碰撞场”,老师们积极交流,研有所获,进一步深化了对新课标“教—学—评”一致理念的认识。展望未来,天宁小语教师将以本次活动为起点,持续转化对新课标的认识,对照新课标学业质量标准,在实现“教—学—评”一致的研究中深耕细作,让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习的引擎,让语文核心素养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中落地生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