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问题”是如何生成与解决的?
——以Helping our parents教学为例
吴春苗
摘要:以“学生提问”推进的小学英语课堂中,“好问题”应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是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性、开放性的,与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相联系。促进“好问题”提出的策略包括加强语言知识储备,落实提问常规活动,引入问题评价机制,留白处引问,质疑处促问,从而逐步促使学生主动提问、改进提问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学生提问;问题生成;问题解决;小学英语教学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1]。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思维的结果,又是思维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思维始终伴随着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更没有创新。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倡导以“学生提问”推进的小学英语课堂。这样的英语课堂的确促进了外语教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弥补了传统教学法的不足。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证明,以“学生提问”主导的课堂也有其弊端。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自身实践,分别从“好”问题的标准、学生问题的完善和优化、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等三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在此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尝试提问、改进提问并解决问题。
一、什么是“好问题”
创建有意义的课堂,与其说是需要提问,不如说是需要有意义的提问,即提出好的问题、有意义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它应该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旨在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而非是满足教师需求的;(2)它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而非是教师感兴趣的;(3)它应该是探究性的,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而不应该是简单的陈述性的或复述性的;(4)它应该是开放性的,能激励学生自由想象和思考的,而不是有预设或固定答案的;(5)它应该是与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相联系的,能推动学生对知识和意义的建构,而不应是远离学生个体经验的[2]。
二、如何提出“好问题”
(一)加强语言知识储备,落实提问常规活动
随着以“学生提问”推进的小学英语课堂的不断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不断增强。但是小学生是英语学习的初学者,词汇量少,语法知识薄弱,语言组织和输出能力较低。而用英语提问不光考验学生的思维水平,也对学生语言认知和表达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因此,语言知识的缺乏直接导致部分学生缺乏提问的“原料”。此类学生存在认知和表达的障碍,看不到问题,即使到遇到问题也识别不出来,表达不出来。
笔者认为,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积累有关提问和回答的常用句型和词汇,如特殊疑问词what、who、when、where等,以及一些句型结构,如一般疑问句句型结构“why? Or why not”“what do you think of...”等。教师也可以在积累的初始阶段帮助学生梳理单元的“问题清单”。如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五年级下册中第五单元Helping our parents的Story time板块的问题清单如下:
有了相应的知识储备,有了提问的原料,学生也需要在常规活动中进一步熟练运用这些语言知识,获得锻炼提问的机会,为自主深度提问打下基础。每节课前互动环节“Hot seat”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调动学生提问积极性,激活学生知识储备,活跃思维的常规活动。这种“生问生答”的模式,让学生少了焦虑感,多了乐趣。
以下为教学实录:
T: Our topic today is“helping our parents”. So, do you help your parents at home?
Ss: Yes, we do!
T: OK. It seems that we can talk a lot about this topic. Who wants to sit on the “Hot seat”?
S1: Let me have a try!
T: OK. So, boys and girls you are going to ask him any questions. Go!
S2: What do you do to help your parents?
S1: I usually do some housework, for example make the bed, clean the table.
What about you?
S2: I wash the dishes.
S1: You’re so great! Any other questions?
S3: Do you want some return from your parents?
S1: Oh, that’s a good idea. Maybe I’ll ask for it next time.
S3: Yes, and we can get money to buy something we like.
“生生问答”是同伴之间一种自然的交际,不是一种机械的对答。教师在此环节应该是组织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包容学生一些不影响理解的语言表达错误,让思维先行。
(二)引入问题评价机制,提高学生问题质量
课堂是需要问题的,但是需要的是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适当引入问题评价机制有利于师生明确“好问题”的评价标准,以便提出更多有价值的“好问题”。“好问题”应该具备以下条件: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激励学生想象。根据小学生的具体学情和英语学科语篇教学特点,笔者将学生问题大体分为三类。排除掉与文本不相关的问题后,一类问题是信息提取类,即“一星问题”,二类问题是整体理解类,即“二星问题”,三类问题是推理、概括和评价类,即“三星问题”。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根据“好”问题标准,明晰问题的思维层次,逐步优化提升自己的提问。第一步,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发提问。第二步,教师板书问题,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第三步,删去无意义或者无须阅读就可以直接回答的问题,并对其他问题进行打星。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五年级下册中第五单元Helping our parents的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读前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插图进行提问。
以下为教学实录:
T:It’s Saturday. Mike’s family are all at home.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S1: Who are they? And where are they?
T: Thank you! But I think we can answer your questions now. Who wants to try?
S2: Let me try. They are Mike, Helen,Tim and their parents. They are at home.
T: Exactly! Any other question?
S3: What is Mike doing? And what is Mike’s father doing?
T: That’s good and we can also ask “What are Mike and Dad doing?”
教师对书上的那幅插图做了特殊处理,遮住了部分图片内容,因此学生自然而然地提出Mike 在做什么?爸爸在做什么?教师在转述问题时也渗透了本节课新知,现在进行时特殊疑问句以及人称与be 动词的搭配。
S4: Are they busy?
S5: Are they happy to help their parents?
S6: Everyone is busy,but why is Tim sleeping?
教师将问题板书之后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排除掉无意义问题后认为生3的问题是一星问题,部分学生认为生4提出的是二星问题,生5和生6提出的都是三星问题。起初,学困生只能“明知故问”或者问一些无意义的问题,但是在学优生的示范下也能提出二星甚至三星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也许“好问题”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这样一种问题评价机制,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层次变得清晰、可视,从而使学生不仅满足于提出问题,而且要提出更多有思维、有意义的问题。
(三)留白处引问,质疑处促问
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问题梳理出文本的脉络,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但是,学生毕竟是学生,对教材的解读还不够深刻和全面。这就要求教师进一步解读文本,在留白处引问,在质疑处促问。
许多语篇都有留白之处,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如Helping our parents一课,文本可分为两段,第一段描述Mike一家上午做的事情,第二段描述Mike一家下午做的事情。但是下午的描述中缺少了父亲的信息。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梳理板书并且再读文本。学生自然而然便问出了“Where is Dad?”“What is Dad doing in the afternoon?”等问题,也因此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想象。
同时,教师也要进一步挖掘文本深层含义,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疑。比如在对比Mike, Helen,Tim 兄妹三人的周末生活之后,学生自然会质疑上午睡觉下午看电视的Tim,于是便提出问题:“Why is Tim so lazy?”“Is Tim helpful?”“What do you think of Tim?”,等等。
在教师的“引问”“促问”下,学生进一步想象、思考,提出的问题也越加具有思维含量。因此,教师适当的介入,可以帮助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好问题”。
三、如何解决“好”问题
在“学生提问”的小学英语课堂中,学生积极思考,合理想象,提出了诸多问题。满满一黑板的问题也似乎也在告诉所有人这节课的精彩。但是,笔者在一些课堂教学中也观察到,一些课堂由于时间分配不均衡,一节课只来得及提问,一些课堂只注重问题的提出,没有关注问题的解决。
回归“学生提问”的本质,学生需要在提问中锻炼自己的思维,学生也需要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信息提取、分析、综合、概括等能力。问题的解决是随着阅读语篇的进程而逐步推进的。有的问题是在阅读语篇中处理的,而有的问题只有在阅读语篇后才可以得到解决。实际教学中,问题的解决一般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课文中可定位的问题
可以在文章中找出答案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圈划出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来回答问题。部分情况需要进行信息整合,如Helping our parents一课中的问题What are Mike and Helen doing?答案要求用一句话概括。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只捕捉零散信息,例如:clean the table, wash dishes, clean the car, sweep the floor……而要进行信息整合——They’re helping their parents. 或者They’re doing some housework for their parents.
(二)课文中未提及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是无法从文本中找到的,如上文所提到的“留白处提问”:“Where is Dad?”“What is Dad doing in the afternoon?”。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寻找依据,合理推测,说明原因。对于以上问题,笔者也摘录了两个精彩的回答。
S1:I think Dad is driving his car to somewhere, because Mike and he cleaned his car in the morning.
S2: I think he is going shopping, because little Jim is the guest and he will buy some gifts for him.
生1的答案,联系了上文进行合理推测,生2的答案则是根据细节进行合理想象。
还有一类问题也不能直接在文中找出答案——批判性问题。
在Helping our parents一文中,学生在对比了Mike, Helen,Tim 兄妹三人的周末生活之后,学生自然对Tim有所质疑。但是在思考讨论之后,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回答上则体现了批判性思维。
S1:I think Tim is not lazy and he’s helpful, because he’s too young. Taking care of himself is a kind of help.(我认为他不懒惰,他还是有帮助的,因为他实在太小了,能把自己照顾好也算是帮父母分担了。)
S2: I think he is helpful, because he is taking care of the dog and Jim.(我认为他在帮忙的,因为他会照顾小狗和吉姆。)
S3: I don’t think he’s helpful, because he is four and he can learn to do some housework.(我不认为他在帮忙,因为他已经四岁了,他可以学着去做一些家务了。)
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回答中出现了语言跟不上思维的现象,但是笔者认为学生能够带着批判性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表达观点,就是最具意义的表现。
从倡导“学生提问”推进英语课堂,到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如“教师提问如何存在?”“学生两极分化如何解决?”“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平衡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等等,笔者始终努力寻求解决方法并且始终坚信这个过程是学生思维发展,能力提升的过程。希望以“学生提问”推进的英语课堂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答案出课堂,并带着新问题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张夫伟.课堂提问四“问”[J].教育科学研究,2008(10): 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