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3月22日下午,卢赟教师发展工作室成员齐聚常州市科教城小学,开展工作室第十三次活动,此次活动还特别邀请了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学科副主任张津老师。本次活动分为课堂观摩、专家讲座和评课议课三个环节。
具身课堂 精彩纷呈
首先是由科教城小学石一丹老师执教的《端午粽》。课堂伊始,石老师紧扣“美滋滋”,带领孩子们回顾中华传统节日,引导孩子们走进端午粽。整体感知环节,用任务驱动的形式,合理安排学习任务,由词到句,由句到段,循序渐进。石老师带领孩子们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迅速把握了文章主要内容,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过程,让孩子们在“美滋滋”的任务体验下,美美地学到了语文知识。
第二节课由来自淹城实验小学的朱楠楠老师带来《树和喜鹊》。朱老师带领孩子们走进语文课堂,“从前喜鹊很孤单,后来发生了什么?”教师亲切自然地问,学生大胆地答,一问一答,一引一说之中,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朱老师设计了的朗读形式是非常多样的,配乐读出了孤单的感觉,还有各种各样形式师生合作读,特别创设情境来读天亮天黑时的不同感觉等等,都让学生在切实的情境中感悟文本,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专家指导 明晰方向
两节课后,局前街小学学科副主任张津老师给全场教师做讲座。她向老师们细致剖析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结合实际课例理清学习任务群的基本特征和实施要点,并讲述了低段语文课堂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为在座老师们的实践教学指点迷津。
互动研讨 同生共长
随后,红梅实验小学的陈婧水老师对两节课进行点评。她给予两节课充分的肯定,她认为老师们在教学设计中都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抓住核心问题,强调语言运用,扎扎实实地将具身认知理论应用于课堂,唤醒学生的感官、记忆和情感,引导学生走向了思维的更深处。
最后,工作室的成员们也就自己的当堂所学,交流了自己的收获与感悟:
魏倩云
石老师的《端午粽》基于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了有效的学习任务,从听到读再到说,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理解文本、积累语言、发展能力。石老师基于具身教育理念,设计了多彩的学习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各个感官,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对语言的迁移运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郑丽丽
朱老师的《树和喜鹊》课堂中,抓住“好多好多、都有”,“天一亮、天一黑、一起、叽叽喳喳、安安静静”等词,把生活中伙伴之间的相处通过生动的情境加以展现,了解“邻居”,发现“快乐”。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身体的参与使词语表达在孩子的头脑中具体化起来。
陆心怡
教师首先是一个阅读者,必须认真研读课文,理解故事意义。教师也是一个再创作者。《树和喜鹊》这篇童话故事,其内容比较简短,如果以朗读为主,就会显得比较乏味。朱老师的设计中则对故事进行了再加工,联系学生的具身经验,补充必要的细节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用“对话、演绎、体验”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理解故事情感。再用故事化的情节和语言引导过渡,让课堂真实而有趣。
陈婷
石老师执教的《端午粽》,从真实情境的创设,学生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储备的联系,听觉、视觉、嗅觉等感官的调动等无不体现着“具身认知理论”,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学习、体会,在进阶任务中提升素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江雨榕
《端午粽》中,老师将粽子情境玩出花样,开始的以粽为线,串联课文;朗读中联系生活,离线具身;最后代言粽子,实境具身。师生全身心的投入和调动五感经验,让文本走入心间,走入生活,让人再次感叹具身的魅力。
薛鹏
两节课堂让我深刻感受到任务群的实施要义与具身理论的教学融合,尤其是其中共有的“情境表演”环节。两节课都以“具身味儿”十足的“情境表演”作为学习任务群中的子任务来实施,并达到了各有的预定教学目标,《树和喜鹊》引导学生感受喜鹊的热闹氛围和“叽叽喳喳”,《端午粽》则丰富学生的表达能力,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卢赟教师工作室的老师们在这场活动中收获颇丰,他们将继续探索将具身认知理论融入课堂,开启学习任务群新样态的语文课堂实践,砥砺深耕,聚力前行,追求语文教育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