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1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花琳
《小学整本书阅读任务群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国内研究现状
根据搜集结果将国内学者有关小学整本书阅读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按照年代进行分类阐述。梁启超从民族教育发展的宏观角度提出学生应阅读整本书的文言读物;胡适在其演讲《再论中国的国文教学》中提出了“教材选文有些局限”,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大多数人们都认为胡适先生为推荐的书目普遍偏难,学生在阅读时存在一定的困难。1931年陶行知发表《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一文,该篇文章批评国文教材“以零碎的文字做中心”,缺少引导学生阅读完整作品的意识,并指出该教材在实施中存在弊端。1941年,叶圣陶先生最早提出“整本书阅读”这个概念,在其《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修订》中说到:“把整本书做主体,把单篇段章做辅佐。”这是叶圣陶先生第一次提出读整本书,并在书中详细的论述了阅读整本书对促进初中生和高中生各方面发展意义以及阅读的要求,但没有小学的论述。20世纪80年代,顾黄初再次重申叶圣陶先生的观点,强调要从实际出发,“整本书阅读”应该有其专门的教学方法方式,并且要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将阅读真正的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中,在当下的背景下此次呼吁,并没有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更少有实践者,近代董菊初学者,也在叶圣陶的先生理论基础上提出阅读的重要性,在其《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概论》的书中不仅肯定了顾黄初谈及的“整本书阅读可以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这一观点,也表明整本书的阅读可以使学生更专心阅读,提高效阅读效果,并能够锻炼学生精读和速读的能力。20世纪有关整本书阅读的思想大部分都是建立在叶圣陶先生理论的基础之上,发表自己的主张,学者们都已意识到单篇短章的局限性,在对整本书的内容结构等方面的教材中课文比对之后,明确了整本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近代学者有关整本书阅读的内容大都关于初中高中也并未对整本书阅读如何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些便成为现在有关整本书书阅读教学研究的重点。在朱自清与叶圣陶共同撰写的《略读指导举隅》中提出“课内阅读指导,包括阅读以前,对于选定教材的阅读方法的展示及阅读以后对阅读结果的报告与讨论”著作明确提出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包含两部分,课前及课后,之后多篇文章都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为实际的教学提供了依据。朱永新在《我的教育观》中提到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对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阅读对于个人和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都非常重要,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性,为了使学生的精神层面得到更好的发展,阅读应该贯穿于学生的终生,整本书是一种更为丰富的形式。李怀源在《由叶圣陶读整本书的思想谈小学整本书阅读》中提及整书阅读的意义:发展语言,锻炼思维,丰富体验这些观点比较全面,从学生自身出发,考虑到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大量的语句,对文章的内容产生自己的思考,教师在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应该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指导,例如小学高段学生在阅读时,教师可以在阅读前布置与整本书相关的导读清单,清单中的问题,促进学生对深层次的问题的讨论。刘传启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相关阅读》中提到整本书阅读对学生发展非常重要,而且对学生理解文化有很大的帮助,我个人非常赞同这个观点,整本书的篇幅一般较长,需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通过阅读整本书帮助学生养成坚持的良好品质,而通过阅读经典名著,学生不仅可以了解5000年的中华文化,还可以在阅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得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扬。王颖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导读策略》中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意义是有助于学生树立整体意识,学生接触比较多的是教材中的节选内容或单篇文章,只接触此类文章,难以使学生形成整体的观念,甚至在理解方面会出现偏差。王立在《整本书阅读的实施困境及课程模式选择》中指出在目前的整本书阅读实施中存在以下困境:如何选择恰当书目?如何判断学生是否真正进行了整本书,阅读依据又是什么?在阅读过后是否达到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习得阅读方法的目标,这些问题是在整书阅读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究。欧运波在《整本书阅读的实践误区及对策》中指出,目前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4种误区,第一是讲座代替阅读,部分教师将自己整本书的感受理解讲给学生听,从而代替学生的阅读过程,第二是课内阅读教学方式,教师对整本书的教学课和课内文章的阅读课上的方式并没有区别。第三是强制性阅读,在阅读中既没有顾及到学生的主动性,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使得整本书阅读作为全班学生的一种强制性行为,第四是随意教学,部分教师缺乏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经验,没有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充满了随意性。钱荃、周姮在《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综述》中提到了4读的阅读方法:读封面、读序言、读目录、读插图。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面对较多的是文字性的阅读,需要在阅读前制定阅读计划,并将该文提到的阅读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吴建英《整本书共读:播下最美的种子》中主要倡导的是共读,与其他学者相比较,其提出了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使用共读手册,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阅读效率,弄清重点和难点,有据可依的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袁平霞《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设置问题,锻炼思维发展,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并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字、词、句进行分析与研究,使整本书阅读更加有效,而且这样可以及时的调控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防止发生偏差,另外就是在学习单篇课文时可以拓展阅读引起学生的共鸣,小学生仍处于发展阶段,不论是阅读习惯还是阅读能力,都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程度的指导。吴欣歆、张悦在《对“整本书阅读”目标定位的再思考》中强调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内容选择要“整本”,规划设计要“整体”,课程设计要”整合”课堂建模要”整形”以及读后反思要”整理”,从5个方面比较全面的对整本书阅读的目标进行定位。虞跃容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中,明确指出书本选择时首先要考虑学生是否喜欢,只有学生非常喜欢,他们才能更好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对选择的书本有期待感,可以使得学生更容易持久性的去阅读,另外还要提出整本书阅读的数量不作统一的界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量即可,我的观点与该学者的观点一致,首先整本书阅读的主体是学生,我们首先应该考虑学生的想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书籍感兴趣,他们叫愿意花时间去阅读,这样的阅读效果会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