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日,常州市“新基础教育”研究数学学科骨干教师新学期研修活动在局前街小学举行,常州生态区各校责任人和骨干教师参加本次研修,李伟平校长参与此次研修活动,华东师范大学吴亚萍教授莅临指导。
课堂实践再探究
本次研修活动是统计系列教学的专题研究。分别由常州市局前街小学陈婧诚老师执教《数据分类》、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姜彦菁老师执教《复式统计表》和常州市五星实验小学吴玮老师执教《折线统计图》。
陈婧诚老师借助纽扣素材的独有特征,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纽扣,经历了分类—记录—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并引导学生发现分类结果之间的关联性,在分类活动中发展数据分类的意识。
姜彦菁老师从杭州亚运会各国奖牌情况切入,设置问题情境,激发统计需求,基于经验让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的生成过程,聚焦两个维度,体会统计的意义与价值。
吴玮老师从平均气温的情境入手,发现用原有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并不方便,引发学生主动思考,自主经历“点”和“线”的生成过程,感悟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建立基本的统计敏感和发现变化趋势的数学眼光。
课后,三位老师进行了反思,他们结合前期备课中的思考,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推进过程的不足与困惑。
整体构建明方向
下午,吴老师首先为常州区域数学学科新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关注实施教学的前沿后续,从初建到重建,重心下移,将共生体的“共运转”和各自学校的“自运转”相结合,实现同步自培,抓住节点活动,放大研究价值。同时建议骨干教师重温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过程观和评价观。
随后,吴老师围绕“如何引领学生经历生成过程”这一核心问题,从统计的意义、需求、基本构成和恰当选择这四个方面诊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先描述具体案例,再归纳概括原则的方式,对本次“统计专题”的教学内容进行剖析与重建。吴老师以二实小高静老师执教的统计一课为例,指出:创设合理情境有助于学生明确统计意义,激发调查和记录的需求,经历完整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流程,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本真的记录方式,而不是强加过多的非数学形式的刻意记录,引导学生经历真实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复式统计图》重点关注三个生成:双向项目的生成,表头的生成,以及合计和总计的生成,并从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的视角阐述了合计与总计的意义。《折线统计图》需要把生成过程进一步细化:记录的数据越来越多,我们需要找到更简洁的方式表示气温,发现学生的本真表达;在探索和约定中发现“点”是对横纵维度最简洁的保留与记录;从整体和局部两个维度学会读图,借助手势语言和口头语言提高整体读图的意识,依托数形结合提升局部读图的能力,增加比较的维度体现灵活应用。
最后,吴老师提炼了统计课型的基本原则:感受调查意义的原则;激发需求的原则;经历生成过程的原则;提升读图表能力的原则。老师们逐步清晰,明确统计课型的生成过程,体悟统计的价值与意义。
常州地区数学学科责任人周志华副校长勉励大家:未来继续坚定追求,关注课堂推进的结构章法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关注研讨课的反思与重建,关注校内的学习、实践与转化,用日常实践诠释“新基础教育”的理念,在共同体共生共长的研究中实现创生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