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英语讲中国故事——谈小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有效培养
发布时间:2023-02-1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刘宝杰

用英语讲中国故事——谈小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有效培养

江苏省常州经开区实验小学 张一为

 

要:在如今的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也要重视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让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增强传统文化的发扬与继承,从而切实培养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帮助学生对比中西方文化,树立民族自信。

关键词:中国故事;文化意识;英语;教育

 

我国越来越重视中国故事的讲述、中国声音的传播,英语作为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切实融入中国故事,以加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学生可以更加坚定的树立文化自信,以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展示中国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所以,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也成为了当下教学的重点问题。教师要挖掘教学素材,基于本土化的教育认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加强文化的传播。本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应如何借助英语来讲述中国故事。

一、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活文化认知

在小学的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借助英语来讲述中国故事,首先应该认识到文本之中的中国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很多小学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之中,会不自觉地模仿、认可英语文化,觉得“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导致学生的语言文化、表达能力也会逐渐地变弱。在教学课程之中,虽然很多中国故事是家喻户晓的,但是受制于文化背景以及学生知识储备的影响,学生不足以利用英语来进行文化输出。所以,教师在开展课堂导入时,也可以借助相关图片和标题等,激发学生对文化背景的认可,以加强学生的英文表达[1]

例如,在译林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8 Happy new year教学时,便引导学生通过对话,讲述一下中国的新年是怎么过的。它与西方新年有着什么样的不同?Happy New Year! Happy birthday! 借此增强学生的文化表达。教师可以设计向你的外国朋友,介绍一下这个中国故事的教育教学任务,以推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加快速的开展,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民族文化的璀璨。这样,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想象,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也为后续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运用情境创设讲述民族故事,使学生可以养成坚定的文化认同感,并且深刻认识到在中、西方文化之中所存在的区别,认清自己的立场,也使学生学会取长补短,认真反思,以切实实现跨文化的交流。

(二)适度渗透,浸润文化自信

在小学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同时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英语故事时,也应科学设置教学任务,从而层层推进,更加巧妙地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时实现跨时空、跨文化的交流,对等的输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英语教学可以完成科学育人的重要目标,达到立准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教师在开展Reading这一部分的阅读任务时,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认识文章主要情节,适度的为学生渗透中国故事,浸润学生民族自信,聚焦学生文化意识培养。

例如,在译林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7 On the farm教学时,教师为学生引出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借助李绅的《悯农》,使学生认识到民族文化之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精神内涵,对比于本单于Story time 中的英语短文,实现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中华民族更崇尚节俭,它与西方文化之中的崇尚自由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所以,在同样的farm,中西方的文化认同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立足于当前的教学角度,从自身出发去判断文化差别,批判文化之中的落后之处,让学生可以认同并理解中国文化中,所传达的勤俭节约的理念,增强民族感知力。

二、基于教材的内容特点

(一)立足教材,学习英语知识

在英语学习过程之中,对于教材的理解是最为初步的阶段,教师开展所有的阅读理解活动,都是应该基于这一教学基础而开展的。它包括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梳理、精神的感知、文化的整合与概括。所以,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可以设计一些教学活动主题,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解决的学习中的学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更加轻松、简单。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既包括语言的内容背景,还包括文化背景,它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2]。教师通过概括、梳理、整合信息,增强英语知识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联,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起良好的知识框架,增强学生英语表达的能力。

例如,在译林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 这一单元教学时,因“皇帝的新装:可能很多学生早就读过了,而它与中华文化又有着哪些共同之处,才是本篇教学课程主要讲解的重点之一,它可以为学生传递更为深刻的文化价值取向。例如,在这篇文章的片段Watch and discuss 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学生们Watch a video of the king’s new clothes , made by Joe . Do you like these stories? 通过创设语言情境,增加明星讲故事环节,以带领学生构建更为趣味性的教学主题,通过明星Joe 讲故事来创建短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和网友互动,从而更多元化地认识到本篇文章所要讲述的英文内容,达到基本的教育目标,也就是响亮流畅、准确清晰、声情并茂,为接下来借助英语讲述中国故事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足了小学时期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要求。借助学生更愿意接受的形式,学生创设了趣味性的教学课堂,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应用实践,拓展教学课堂

在小学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用实践也是比较重要的环节之一,它使学生可以深入到语言学习活动之中,从而基于自身理解开展社会实践,它包括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与内化、信息的判断与分析以及对于社会事件、人物等的阐述与解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着教材主题,建新的知识,开展教学课堂的延伸,从而使学生基于自身文化知识以及语言知识的内化,实现自我表达,包括判断、分析、阐述。借此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巩固新知识,以实现语言的自动化,切实发展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使学生可以在小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如鱼得水。

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愚公移山”这一篇课文,在译林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皇帝的新装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完成之后,基于拓展内容——愚公移山,教师可以开展read and write,使学生可以讲述一下《Yu Gong and the two mountains 的故事。通过这篇文章你学会了什么道理?Was Yu Gong really foolish?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沿着故事发展的脉络而开展教学,结合文章的主题Yu Gong and the two mountains以及关键词认识愚公移山的背景信息,从而指导学生逐图阅读,关注时态、情感,从而启发学生,“在这个中国故事之中学到了什么样的精神?” 在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之上,借助有感情的朗读等形式,更丰富了学生自身情感的共鸣,加强了学生的文化认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文化意识。

这样的教育教学形式,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它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更符合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文化学习需求。

三、基于课堂的发展特点

(一)巩固提升,塑造文化意识

在小学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文化意识主要是揭示了树立品格,以及获得知识的主要逻辑途径。在新课标的教育改革之中,对于文化提出了新的概念,它是指学生可以自主将文化知识内化为品格的能力之,它是基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这一目标而开展的应用实践、创新迁移、语言理解等等,增强了实践、思维与语言的统一结合,也实现了将传统文本内容,转变成学生语言知识输出的重要形式,切实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所以,在英语教学开展过程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口语表达和写作表达等英语活动,使学生可以自主提炼、概括、总结,加强学生对于文化的内化与理解,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其可以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借助英语语言来传递中国故事[3]

例如,在译林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Project 1 My school life这一部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然后借助创作表达的形式来写出来,它使学生更关注于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从而采用得体、适当的语言表达两种不同的文化,切实增强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课堂的写作教学开展过程中,作为学生文化意识的外在表现之一,教师也应使用综合性的教学批判来认识学生的表达,学生是否在该训练中认识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否更加得体地表达了中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现了文化的输出?这些都是重要的考察内容之一。

这样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借助英语来讲述中国故事,从而传递中国立场和中国价值,帮助学生形成了更加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以及情感态度,发展的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超越文本,实现迁移创新

在小学的英语教学中,迁移创新是相对高阶的教学环节之一,它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最为重要的基础。在小学的英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之中,包括想象、创造、批判、评价以及推理论证等多个部分,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论证并推理,对于作者背后所表现出的态度以及价值取向进行赏析,帮助学生学会作者的修辞手法以及文体特征,加强文章与现实生活的关联,以增强学生对于主题意义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之中构建语言系统,基于新的情感脉络,借助探究、合作、自主等教学形式发展语言技能,从而解决在陌生环境之中所出现的各类语言问题,提高学生的观点表达能力,实现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共鸣,也将学生的语言能力切实向语言素养方向转化。

例如,在译林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4 Hobbies这单元的教学中,本单元主要讲述的是习惯,教师也可以跳脱出课本的限制,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之中有哪些hobbies,然后Writer and share ,分享给其他同学,Students finish still  writing of the story and share with us. 引导学生写下系统的、完整的故事,以表达学生的情感,认识作者背后所讲述的故事内涵,二者有效对比,进行仿写或续写。这样,可以切实增强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加强了学生对于修辞语法词汇等的把握,帮助学生巩固了知识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素养。

对于不同阶段的学习,教师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为学生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之中都能有所收获。

(三)名著阅读,学习世界文化

教师也应适当加入英文名著阅读,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以发展学生文化意识、思维品质、语言能力,这也是实现长久的、有生命力的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文名著阅读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有效、深层的阅读习惯,对照学生自小学过的中国四大名著,可以增强学生的世界文化认知。教师也可以带着生阅读中国的经、史、子、集类,比对照国外的名著,可以更加深层次的感受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也看见的学生的成长和蜕变[4]

例如,在译林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1 In class教学中,本单元中一些短语:In classpleaseopensorrycome in Stand upSit down please等,在英文名著《巴黎圣母院》中都有提到,教师可以节选其中的一个片段,引导学生阅读,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使学生明确了单词的用法,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善良的卡西莫多,看到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对比中国古典名著,可以使学生看到中西方文化中相通的部分,深化学生的文化认知。

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来引导学生进行了深度阅读,二来也可以开启中英文名著阅读教学,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也用英语学习世界文化,落实跨文化、跨学科的素养教育,使学生可以真正与世界沟通、对话。

综上所述,在小学的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基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这一教育教学理念,在开展英语教学时,教师也应适当拓展,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切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精神内涵,使学生成为新时代下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新青年。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