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正好,微风不燥。3月30日下午,卢赟教师发展工作室成员齐聚常州市华润小学,开展工作室第五次活动,此次活动还特别邀请了天宁区小学语文教研员王勤老师。本次活动分为课堂观摩、评课议课和赠书活动三个环节。
一、具身体验,灵动课堂
博爱小学的魏倩云老师执教 《剃头大师》。整堂课围绕“找人物绰号”“ 明绰号来由”“ 辨合理与否”三项任务展开,引导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理清人物关系,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
华润小学的陆心怡老师同样以任务的形式推进教学,以“珍藏”一词贯穿课堂始终,设置“珍藏词语”“寻找世界的珍藏”“珍藏世界的奇妙”三项任务,带领学生通过自读感悟、大胆想象来感受《我们奇妙的世界》的奇妙之处。
二、互动研讨,切磋琢磨
(一)成员互动,思维碰撞
研究课结束,两位执教老师分别进行了教后反思。随后,工作室成员纷纷畅谈自己的思考。
解放路小学的郑丽丽老师认为,两位老师立足儿童立场,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聚焦学习主体,激发学习活力,兼顾感受、体验和经历,真正将“具身学习”落到了实处。
紫云小学的陈婷老师说,魏老师的课堂很好地呈现了任务群概念,任务设置明确,相互关联,层层推进。陆老师在教学中渗透“具身认知”理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引用课外经验来理解词语。
郑陆实验小学的薛鹏老师在两位老师的课堂中真实感受到了任务群对课堂效率的提升。两堂课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带领学生更高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丽华三小的蒋莉老师带着困惑观课:如何联系“具身理论”,将《我们奇妙的世界》这类散文用“任务群”的方式教学呢?她在陆老师的课堂中找到了方法:抓住单元要素,借助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读,就让学生感受到世界的美与奇妙。
局前街小学的王杰老师指出,魏老师的生字教学有抓手,从字义入手,给孩子口诀,均是“具身认知”的体现。陆老师从身边珍爱的东西出发谈“珍藏”,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局前街小学的王惟一老师也从“具身认知”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两位老师都能做到回归知识的本质,迁移学生的生活经验;任务设置脉络清晰,师生、生生互动精彩,成功构建了教学共同体。
(二)专家指导,高位引领
王勤老师首先肯定了两位执教老师课前准备的“上心”与“精心”,并鼓励每位成员都要珍惜学习的机会,把习得的理念、方法运用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随后,王老师从两个方面对两节课进行了细致精彩的点评。第一,两节课均呈现了“板块化”“ 结构化”的课堂教学,对教材解读非常到位,并发现了教材独有的写作密钥。第二,两节课均创设了“阅读的情境”和“表达的情境”,将语文要素置于情境之中,学生学得情趣盎然。王老师还建议课堂教学在“表达”的层面可以做得更实,真正做到“教学评”一致,并形成工作室“讲练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样态。
(三)总结提升,明确要求
工作室领衔人卢赟副校长作总结性发言。卢校长说,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契机,及时补充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帮助学生以更直观的方式理解文章中难懂的词句,可以尝试建立从课外走向课内、理性走向感性的“具身学习”模式。
卢校长还从五个方面为工作室成员明晰了评课要求:第一,找准主题,从主题入手;第二,建立框架,确定关键词;第三,分条梳理,提炼小标题;第四,联系课堂,举例证观点;第五,提出建议,结合自身谈。
三、成员共读,携手并进
卢赟副校长还为工作室的每位老师精心挑选了《儿童认知发展与具身教育》一书,为大家提供了更丰富的理论学习资料,也为日后进一步的学习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思想与思想的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本次活动顺利开展,大家收获颇丰,工作室成员进一步明确了在“具身认知”理论下,低年级语文阅读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施的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