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智慧,让教“学”转向教“育”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章子君
一年的课题实践中,我也积累了许多实践故事,这些故事给我现在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故事一:时钟遇上节气。
在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有《时分秒》这一单元,按照惯例学完这一单元以后,二年级的数学老师们都会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数学学科活动——巧手做时钟,因为在做时钟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钟面的基本知识,还提高了绘画能力和动手能力,小小的时钟制作做到了数学与美术的融合。今年上半年,我们备课组在商量做这个数学学科活动的那天正好是惊蛰节气,当时我就萌生了一个想法,时钟的制作能不能和节气融合在一起?我们能不能把这次做时钟的主题定位“巧手做节气钟”?没想到,我的想法当场就得到了备课组其他老师的赞同。
这个学科活动布置下去,不仅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还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孩子们先在家长的指导下查阅各种资料,了解相关的节气知识,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在节气钟上呈现。最后,孩子们带来展示的节气钟形式多样,各有各的精彩:有的是挑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节气画在了钟面上;有的是将钟面分成四个季节,按季节来设计节气图;还有的是直接将钟面与二十四节气完美融合,每个节气所在月份和具体日期一览无遗。孩子们的作品不仅呈现了钟面知识,还呈现了节气的相关知识,真正做到了数学与节气的融合。或许有老师会怀疑,很多时候这个学科活动回家就成了家长的作业,在这里我敢肯定的是,我们学校的这个作业家长只是参与指导,他们是学生的合作者,他们能提供的是策略、是想法,但绝不是“包办”。
小小的数学活动我们融合了美术、节气等知识,实现了大大的育人价值。学科活动能融合,学科教学更能融合,我要分享的第三个故事就与数学课堂教学有关。
故事二:复习课里的趣味。
一提到数学复习课,相信很多人的脑海里会蹦出这些词汇:整理知识点、做练习、评讲……所有的这些词语可以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枯燥乏味”。前面我长期在一、二年级教学,感觉还没有这么强烈,毕竟低年级的知识点少,而且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今年,我教三年级,一下子感觉三年级的知识难度系数提升了好多个点,很多学生学得并不轻松,因此如何在长时间的复习中让学生能依然喜欢数学?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
利用周末闲暇的时间,我认真翻了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整理了各单元的知识点。理着理着,我突然来了灵感。整个三年级上册,就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单元学生掌握得最不扎实了,这个单元虽然知识点不多,但是题目千变万化,需要一定的数学思维和空间想象力。那我能不能用一张A4纸进行折、剪、拼,让学生在操作中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我给这节复习课的取名为《玩转A4纸》。有了想法,我迫不及待地去班级里尝试。一出示课题,孩子们的好奇心都上来了,一个个睁大眼睛看着我,“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看来这节课成功了一半啦。接下来我就开门见山介绍这节课的研究内容:利用A4纸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知识。在课堂中,孩子们通过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并且在练习纸上画一画示意图,就这样轻松地复习了所有与周长有关的知识。一下课就有孩子跟我说:“老师,我现在知道没有正方形的纸怎么办了。用长方形的纸折一折、剪一剪呗,我还会用长方形的纸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呢。”“我今天学会了长方形对折一次有两种折法,对折两次有三种折法呢,我回家还要试试对折三次的情况。”“对折方式不同,折出来的小长方形的周长也不同。”……复习课后,孩子们有这么多的想法跟我交流这是第一次,看来他们是真正对这节课或者这个知识点感兴趣了。
小小的A4纸里竟然藏着这么多有趣的数学知识,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借此机会,我鼓励孩子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真正做到“数学取之于生活,又用之于生活。”
现在的我有了一种对待数学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数学教师教会学生数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让学生在我的教学中有跨学科的收获更重要!挖掘学科背后的育人价值,注重数学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整合融通,数学教“学”才能真正转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