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年内我们课题组研究了四年级数学小实验的开发和实践。
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经历实验过程,切身体会数学知识的本质;另一方面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比如:《升 和毫升》单元,我们将小实验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四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容量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容器越大,能容纳的水就越多”,这对学生正确建立“容器”概念的表象至关重要,并未深层次理解“容量”的含义打下基础。所以,立足学生的已有水平我们以“感性材料——数学含义——概念的具体化”为线索。在这一单元中涉及到六个实验环节。
1. 初识容量 出示两个茶杯,观察哪个杯子盛水多。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实物直观,将抽象的容量转化为“杯子所能盛
水的多少”,从而感悟容量的含义。
2.统一单位 把电热水壶中的水倒入学生自带的水杯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
数学课堂的小实验需要具备可操作性,利用学生手边的大小不一水杯,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切身感受水杯大小不同,所能盛的杯数也不相同,自然而然引出容量单位。
3. 感受1升 学生自带1升的物品,并掂一掂、倒一倒、量一量感受1升。
从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找出有关“升”的物品,然后通过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盛满水,倒入量杯刚好是1升。纸盒的棱长是让学生自己量出来的,学生印象是深刻的,感知是充分的,加深了对“1升”大小的感性认识,形成了有关于“1升”的表象。
4.感受1毫升 用滴管向空量筒滴入1毫升水。再倒入手心里,试一试,摸一摸。
最大程度地把练习内容或动画,在滴一滴、倒一倒、摸一摸中,体验1毫升有多少,给学生以想象和记忆的表象,给学生一些开放的思维和多元的体验。
5.体验升与毫升的进率
把两个500毫升的水倒进一个更大的以“升”为计量单位的量杯。
动手验证1升=1000毫升,加深自身的印象。
6.动手做 做一个1升的量器,标出升,
升,
升。
课堂中稍作指导,学生回家自主完成。
《观察物体》单元的活动较为简单,我们做了一些调整。考虑到市场上所买的小正方体比较小,不利于学生观察。鉴于此,不妨让学生动手做一些小正方体,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为后续正方体的学习做铺垫。因此,我们备课组制作了正方体的模板,供学生裁剪黏贴。建议学生做6个,统一模板的好处就是,当需要更多的正方体时,可以同桌合作。在教学时,提倡学生利用这些小正方体,拼一拼,摆一摆,画一画。不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可能性》单元是在投骰子、抽扑克、幸运大抽奖,大转盘等各种各样的游戏中,进一步体会可能性相等游戏公平的含义。
而综合实践课程《怎样滚得远》及《运动和身体的变化》需要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所以先由教师指导,明确步骤;再由学生回家进行实验研究,做好记录;最后,及时组织学生分享交流,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教学实践中小实验开展的有效性需要深入的研究
为了教学的需要开展的小实验,实现促进教学的目的。但往往在教学时,太过于追求实验的结果,遗失了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因此,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时,出现了一些误差。在发现问题之后,却没有找出原因,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的规范性。
2.预期的研究内容有遗漏
四年级实验的开发和利用,包括两个学期。主要研究了第一学期的实验开展情况,第二学期未涉及。
3.实验的落实得不到保障
一堂课的时间若进行大量的实验,会影响课堂的进度。在处理实验和教学时,存在一定的困扰,特别是综合实践类课程《怎样滚得远》和《运动和身体的变化》,让学生回家自己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是否有效,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