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儿童成长节律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研究》学期总结
本课题名为《遵循儿童成长节律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研究》,重点在于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指导,但因为每个学年段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本课题还着重于立足遵循儿童成长节律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本学期,课题组依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状况和认知水平,按照学段划分节点,通过调查研究,对小学不同节点、不同发展阶段的阅读内容和种类进行研究,划分低中高三个学段不同的课外阅读内容范畴与类型,落实教材要求,从简单的基本的读物起步,逐步引导学生扩大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积极探索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学情的阅读推荐书目,力求达到教材要求、学生学情、学生需求三者兼顾。
在研究过程中,积极开展研讨和交流活动,注重规律性的探索,注重结构化的探索,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出发点,遵循儿童成长节律,开发不同题材、不同类别书目的指导课型,并进行了整本书阅读的课内指导课的尝试。
结合开题计划中的目标,课题组展开了相对应的研究活动,有了一定的收获。
一、调查低段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寻根引导:
在对本校学生群体特质了解的基础上,课题组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横向了解同一学段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范围、阅读深度等各方面的差异,理清学生现状。
如本次针对小学低段学生设计的调查问卷涵盖了小学低年段课外阅读的兴趣、内容、方法、阅读环境和评价五大部分。从调查结果上看,84%的学生表示阅读时心情愉悦,说明大部分低年段学生对阅读是充满兴趣的。从年级上看,二年级学生看书时心情愉悦的比例达到100%,比一年级高出16.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阅读能力会影响学生的阅读情绪和态度。有62.1%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丰富课余生活,积累知识,认为阅读有利于学习与写作和训练思维,提高创造与探索能力,而一年级学生因为识字量较少,还无法进行独立阅读,因此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认为,阅读时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从时间上看,83.5%的低段学生每天都会进行课外阅读,其中二年级学生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一年级学生,原因依然与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少不能自主阅读有关,同时家长也还未重视阅读,没有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从对学生课外阅读类型的调查结果上看,绘本是最受欢迎的读物。其次是动画卡通类,科普和童话受欢迎程度相近,约54%。二年级学生最喜欢科普类读物,其次是校园小说和童话。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是盲目而随意的,没有指定阅读计划。52.5%的学生表示会有计划地安排读课外书的时间和内容,有时有计划的占32.0%,从来没有计划的占14.6%。而阅读过程中,课外阅读的方式也因为能力的不同而有了不同层级的体现,从指读、默读、逐字逐句认真读到阅读前的预测和阅读时进行提问,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出现了梯度性的差异。
基于此,在针对低年段学生的阅读指导过程中,课题组也进行了思考和尝试:
(一)识字与阅读互相融合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低年段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因为识字量过少对阅读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处理好识字与阅读两者的关系显得尤为关键。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创设相应的情境将识字方法潜移默化地教授给学生。在一上教材第八单元中的《小蜗牛》一课,全文几乎没有拼音,教师带领学生依据字理识字、看图猜字、生活中识字、想象识字等方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认识生字这一难题。这种自主的识字取得良好的识字效果,促进了孩子阅读的正迁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认知策略。
(二)兴趣和习惯相辅相成
低年段部分学生对某一本书产生兴趣的原因可能包括课内的延伸。用好教材中《快乐读书吧》等栏目,激发学生课外拓展阅读的兴趣,以及班级中设立图书角、读书吧,营造课外阅读环境和氛围,辅之以评价激励措施,不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强成就感。课外,家长也可以利用亲子阅读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的延伸,拓展儿童的知识,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三)方法指导切实有效
在识字量增加,并对阅读产生足够的兴趣之后,还应该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低年段的孩子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可以选择形象生动、故事性强的图书,让学生感到亲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抓住关键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比如故事主人公,故事情节,启示等各方面设置大问题,可以不明确指出预测、提问、批注等名词,但也在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掌握自主阅读的技能。
二、梳理高段学生课外阅读困惑,寻法提升:
与低段学生不同,针对高年段的调查问卷数据结果显示,81.9%的学生选择自主阅读,不需要外力强加的阅读是自由且宽松的,同时也证明了大部分学生在一开始的时候,对阅读是抱有浓厚兴趣的。在接受调查的高年段学生中,32.64%的学生每天阅读时间在30分钟以内,52.23%的学生阅读时间在30-60分钟,9.79%的学生阅读时间超过一个小时, 11.87%的学生每天阅读量在500字以内,37.98%的学生每天阅读量在500-1000字,18.10%的学生每天阅读量在1000-1500字,32.05%的学生每天阅读量在1500字以上。
调查中我们发现, 32.64%的学生每天阅读时间在30分钟以内,11.87%的学生每天阅读量在500字以内。500字,相当于一篇小短文的阅读量,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每天500字的阅读量显然是过于少了的。而对于课外阅读的情绪的调查显示,56.97%的同学是非常乐于进行课外阅读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13.35%的学生对课外阅读无明显情感倾向,说得更直接一点就是不太喜欢课外阅读。因此,高年段学生的问题在于对阅读的兴趣还不够浓厚,且阅读效率不高,正因为对文本内容不能进行高效地解读,不能从阅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取法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因此对阅读的兴趣也就不高。这是一种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高段学生,我们采取了这样的方法:
(一)激发课外阅读的热情:
调查显示,61.42%的同学会因同伴推荐而对一本书感兴趣,66.77%的同学会对老师推荐的一本书感兴趣,64.39%的同学会对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书目感兴趣。教师在班里设立图书角,每周利用固定的时间进行线上、线下好书推荐和交流。教师起到引领带头作用,推荐自己爱读的树木,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阅读的兴趣。同时,将教材上的文章进行课外的延伸和辐射,选读相关书籍。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Q18问出了一个值得老师们思考的问题:你在阅读时会边读边思考或做笔记吗?结果显示,21.96%的学生会主动坚持做笔记、摘抄或者旁批。24.33%的学生会边读边提问,58.46%的学生仅仅有时会,15.43%的学生为完全不会。能主动做笔记、摘抄或是旁批的学生有着非常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思考,或是摘录好词好句,圈划关键信息等不仅是阅读习惯的体现,也能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方式。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就注重对学生进行批注等能力的培养,并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
集中注意力读是最多学生选择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比起大声朗诵或者指读来说,默读无疑会大幅提高阅读速度,并且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默读是一项需要掌握的技能。针对不同类型的课外读物,教师也提供了不同的提高效率的方法,如读科普类文章时,可以选择带着问题去读,目的性比较明确。
三、确保中段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寻课实践:
介于低年段和高年段之间的中年段学生,识字能力明显高于低年段学生,阅读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相较于高年段学生来说,读书的效率和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又还比较薄弱,是处于阅读能力提升的一个转折点。这个阶段的学生阅读的种类应该从绘本变为文字内容较多的书目。可以是故事合集,如神话故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更可以是整本书的阅读。调查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整本书的能力,但是对于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整本书中的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人物形象的体会等等都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也是他们的阅读能力提升的难点。鉴于此,在筛选了一部分故事类书籍之后,花琳老师选择了《柳林风声》这本书进行了整本书阅读的课内指导课。
这本书描写的是在风光旖旎的泰晤士河畔,四个好朋友——憨厚的鼹鼠、机灵的河鼠、狂妄自大的蟾蜍、老成持重的獾的故事。全书包含两部分相互关联的故事(鼹鼠的重返家园和蟾蜍的荣归故里)。这两个部分围绕主题而设置,书中描写的一条河,一片麦田,一丛花......一切都美得不可思议,读来令人如痴如醉。美好的自然风光,还有美好的家园,美好的友情,美好的成长……这本汇集无数美好的《柳林风声》适合给成长中的中年级学生阅读。
从阅读基础上看,对于即将进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在平时的课文学习和课外阅读中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如“边读边想象”“用关键语句概括段落大意”“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等,这本书创作笔法细腻,语言优美灵动,又不失幽默和情趣,在完成这本书的阅读时,学生就可以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阅读方法。但本书是一篇长篇小说,约15万字,虽情节生动,但对于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来说有不小的挑战。
从阅读兴趣上看,这本书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动物童话,故事中的主角们有动物的自身特点,同时他们又有人的特点,能像人一样去思考、去行动。在这样的作品里,小读者们几乎就把主角们看成和人一样的。这是符合中年级学生阅读兴趣与审美的阅读素材。从育人价值上看,本书主题丰富,“成长”“友谊”“家园”等主题值得学生一读再读。从鼹鼠身上看到一个孩子既可以融入外面的世界,又不忘本;三个朋友在帮助蟾蜍的过程中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关于“家园”的话题则可以联系作者的童年,去感受作者向往的理想家园状态。
花琳老师围绕①课前谈话,寻找共同的“语言密码”②课前调查,分享自主阅读收获③聚焦片段,感受“我和你”的美好关系④阅读进阶,感受阅读“美好体验”这几个板块展开了教学,从教学版块的设计中,不仅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更带领学生去体会到书中所表达的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对于中年段的学生来说,选取这样一个时间节点用这样一本书来进行阅读推进课,不仅是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能力的提升,也是对学生育人价值的体现。在这堂课后,我们还应该去思考,阅读推进课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此次课型的实践探究既是一次阅读指导课的探索,也为接下来的课题研究指明了一些方向。
本学期,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的阅读情况调查既是对学生阅读现状的摸查,更是明确了课题组研究的方向,后期,我们还将结合这一学期的收获进行调整,制订更加适宜的研究计划,力争更好地完成本次课题研究。